石疙瘩第一个反对:"做梦!这都是咱们的心血!"
白晓打听来的消息更气人:"工部那几个官,就是想霸占咱们的技术,好去皇上面前请功!"
就在僵持不下时,转机出现了。
这天,一位白发老者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来到工坊。他穿着朴素,可一举一动都透着威严。
"老丈想看看什么?"石疙瘩正在气头上,语气不太客气。
老者也不恼,随手拿起一把锄头:"这锄头的弧度,是谁想出来的?"
"我!"石疙瘩梗着脖子,"怎么?也要上交工部?"
老者微微一笑:"这个弧度,能让锄地省力三成。好想法!"
他又看了织机、水车,越看越满意。最后对随从说:"记下,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物件。"
等人走了,白晓才打听到:这位老者是已经致仕的工部尚书,如今在皇上面前还能说上话。
果然,没过几天,工部来了新公文:特许青云工坊继续生产,但每年要向工部缴纳五百两"技改费"。
贾仁义长舒一口气:"破财消灾,破财消灾!"
石疙瘩却闷闷不乐:"凭什么?"
"就凭这个。"李文渊把一份邸报放在桌上。上面写着:工部将推广新式农具,预计可提高耕作效率两成。
白晓眼尖,指着邸报说:"这上面说的新式农具,不就是咱们的吗?"
"工部还是要脸的。"李文渊笑了笑,"用了咱们的技术,总得给个名分。"
这事过后,青云工坊的名声更响了。连京城的人都听说,青云县出了个能工巧匠聚集的工坊。
订单从四面八方涌来,有官府的,有皇商的,还有各地商户的。工坊不得不再次扩建,石疙瘩又收了二十个徒弟。
最让石疙瘩欣慰的是,之前从永昌县挖来的那些工匠,如今都成了工坊的顶梁柱。特别是那个老木匠,带出了好几个好徒弟。
这天,石疙瘩带着徒弟们试制新式水车。看着哗哗转动的轮叶,他突然感慨:"要是早些年有这条件..."
贾仁义笑着接话:"现在也不晚!东家说了,明年要在河边建个大工坊,用水力带动锤子、磨盘,那才叫气派!"
白晓蹦蹦跳跳地跑来:"好消息!工部要把咱们的工具图样编入《工部则例》,以后全天下的工匠都能照着做了!"
石疙瘩先是一喜,随即又板起脸:"那咱们还有什么优势?"
"优势在这儿!"李文渊指着正在试验的新水车,"他们学会旧的,咱们已经做出新的了。"
夜幕降临,工坊里依然灯火通明。工匠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传出老远。
李文渊站在新建的望楼上,看着这条路走得不容易。
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