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家,"领队的胡商操着生硬的官话,"你们这个盐,好!比官盐不差,价钱还便宜。我们要订一千斤,运到北边去。"
李文渊愣住了:"这位老板,咱们这盐...可是粗盐。"
"粗盐才好呢!"胡商哈哈大笑,"草原上就认这个!细盐反而嫌没味儿。你们这盐够咸,还不苦,正合适!"
原来,北方游牧民族习惯吃粗盐,细盐在他们看来反而不够劲。而官盐为了卖相好,都加工得很细,反而不对他们的口味。
这真是歪打正着!
订单接踵而至。不光是北方的商队,连附近几个县的商户也闻风而来。毕竟官盐要配额,价钱又贵,这自产盐价钱便宜量又足,虽然品相差些,可实惠啊!
杨弘业得知这个消息,特意把李文渊请到县衙。
"文渊啊,"杨知县笑得见牙不见眼,"你这可是给本官送了一份大礼啊!"
原来,按照大启律例,地方若能在不占用官盐配额的情况下自产食盐,可减免部分税赋。更重要的是,这等于给青云县开辟了一条新的财路。
"本官已经行文上报,为你请功。"杨弘业拍着李文渊的肩膀,"若是朝廷准了,以后这制盐的生意,可就名正言顺了。"
李文渊从县衙出来,脚步都有些发飘。他原本只是想着应急,没想到居然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回到总会,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贾仁义立刻扒拉起算盘:"东家,若是朝廷真准了,咱们把规模扩大,光是卖盐这一项,每年至少能多赚这个数..."他伸出两根手指。
"两千两?"李文渊猜测。
"两万两!"贾仁义眼睛放光,"这还是保守估计!"
赛鲁班听说要扩大生产,立刻开始琢磨改进制盐设备。百晓生则开始打听周边哪里还有适合制盐的硝土滩。
李文渊看着干劲十足的众人,心里感慨万千。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原本只是想着解决眼前的盐荒,谁知竟折腾出了一门大生意。
晚上,他独自坐在书房里,看着系统里那个“基础海水/矿盐提纯技术手册”,忍不住笑了。这系统虽然总给他出难题,可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似乎都在把他往更好的方向推。
"看来,这'不靠谱'的路子,走着走着,也能走出点名堂来。"他自言自语道。
窗外月光如水,青云县的灯火比以往更加明亮。那些灯火里,有他用新盐炒菜的食坊,有靠制盐活计的工人,有因为盐价平稳而安心的百姓。
李文渊忽然觉得,这一路的鸡飞狗跳、手忙脚乱,似乎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