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方舟人……不全是冰冷的机器。里面有一个……会‘说话’的。”
这句话,如同一粒被风携带的种子,落入了废土残酷而充满变数的土壤中。
而在矫正中心顶层的观察主控室,陆清玄将沈砚的这次边界事件记录,与样本739近期的“进化”数据,并排放在了一起。两个“变量”,一个内部,一个外部,似乎都在以某种微弱的方式,偏离着系统的绝对预测。
他眼中的数据流,流动得似乎比平时,更快了千分之一。
悬浮车无声地滑入矫正中心地下专用通道,与外部粗砺的废土景象彻底隔绝。金属闸门在身后合拢,发出沉闷的密封声,将那个充满原始威胁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彻底关在外面。车内,战术小队成员如同解除战斗模式的机器人,沉默地检查装备,数据流在他们目镜上安静地滚动,仿佛刚才边界的一切只是一次普通的模拟训练。
沈砚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通道内壁均匀划过的蓝色指示灯。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维持着共情师标准的平静姿态,但体内肾上腺素缓慢消退带来的细微颤抖,只有他自己能感知。他成功地将一次潜在的流血冲突,转化为了一次信息交换和驱逐。这偏离了“消灭”的铁律,但结果符合“维持边界稳定”的最高原则——至少,他是这样向自己,也向陆清玄解释的。
然而,他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回到他那间充斥着柔和光线与模拟自然气息的分析室,沈砚第一时间调取了边界防御系统对那三名入侵者的完整记录,包括高清影像、生物信号扫描和能量场残留分析。他需要确认,自己的判断没有失误,那三个人是否真的具备“可引导的信息价值”,而非纯粹的破坏单元。
影像记录清晰地显示了那个年轻入侵者眼神的变化——从最初的狂暴,到被沈砚非威胁性生物场影响后的短暂困惑,再到最后那掺杂着忌惮与算计的凝视。生物扫描数据显示,在沈砚提出交易时,对方的心率和皮电反应出现了明显的、与“决策思考”而非“战斗或逃跑”本能相关的波动模式。能量场残留分析则表明,他们携带的武器能量等级极低,更像是威慑而非强攻的工具。
这些数据支撑了他的行动。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个年轻入侵者在离开前,手指似乎极其隐晦地在他破烂的护甲某个部位按了一下。系统记录将其标记为“无意义的肢体动作”。
沈砚将这一帧画面放大,增强处理。在那粗糙的金属护甲片上,他看到了一道极其细微的、几乎与磨损痕迹融为一体的刻痕——一个简单的、歪斜的圆圈,内部有一个点。这像是一个标记,一个符号。它在方舟的符号库里没有对应项。
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个画面连同相关生物数据一起,加密存档,标记为“边界接触事件-附加观察数据”,并未写入提交给陆清玄的正式报告。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现,甚至可能毫无意义,但他直觉地将其保留了下来。
***
几乎在同一时间,陆清玄的主控室内。
那面巨大的数据墙上,沈砚边界行动的完整报告,包括他与入侵者的对话记录、生物信号交互图谱以及战术小队的视角记录,正在被逐帧分析。高级算法交叉比对每一个细节,评估沈砚行为的每一个偏离度。
陆清玄站在数据流前,身影如同凝固的雕塑。他的目光扫过沈砚那看似冷静无波的面部特写,掠过那个年轻入侵者眼神变化的微观分析图,最后停留在沈砚提出的“交易”内容上。
【尝试非武力威慑与信息获取模式,以丰富对外部威胁的评估维度,验证“可控接触”可能性。】
沈砚的解释,逻辑上成立。系统本身也包含对“非标准威胁应对策略”的有限容忍度,以收集数据,优化模型。从结果看,边界稳定得以维持,还获得了微不足道但真实的外部数据,消耗的仅是三份低价值口粮。
但是,“沟通”。
这个词在陆清玄的理性思维中激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沟通意味着双向的信息流动,意味着承认对方存在某种程度的“主体性”,而非仅仅将其视为需要清除的“客体”。这与他所坚信的、方舟与废土之间绝对的、基于力量等级的隔离与统治原则,存在潜在的冲突。
他调取了沈砚过去六个月的所有任务记录和共情报告。他发现,沈砚在处理一些内部“情绪临界者”时,也偶尔会使用类似的、超出标准疏导流程的“非直接引导”技巧,有时能取得比强制矫正更好的稳定效果。这些行为之前都被系统标记为“共情师个人风格差异,效果待观察”。
现在,这些细微的“偏离”与这次边界事件的“沟通”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模糊但确实存在的 pattern(模式)。
沈砚,这个他手下最敏锐的共情师,似乎在不自觉地探索着系统规则之外的、基于理解和引导的……另一种可能性。
陆清玄的目光再次落到样本739的数据流上。云笙内部的“进化”也在以一种超越现有模型的方式悄然进行。一个内部的变量,一个外部的试探者……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他尚未洞察的隐性关联?还是仅仅是统计学上的巧合?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1. 将沈砚的“可控接触”理论列为低优先级观察项目,允许其在严格监控和限定条件下,进行极小范围的后续测试。
2. 提升对沈砚个人行为及共情波动的监控等级,纳入潜在“认知偏差”风险评估列表。
3. 加强对废土“屠夫”部落的动态监测,分析其此次试探行为的背后动机及后续可能动向。
4. 将样本739的研究与边界威胁评估数据进行交叉关联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未被发现的互动模式。
他不会扼杀这种“可能性”的萌芽,因为它可能带来新的数据,新的认知。但他会用更严密的网,将其笼罩起来,观察,分析,评估。一旦其表现出任何超越可控范围的“风险”,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连同可能产生的任何“污染”,一同彻底清除。
理性,不容许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意外”。理解,只是为了更彻底的掌控。
而在分析室里,沈砚收到了陆清玄关于“允许后续测试”的批复。他看着那条冷冰冰的指令,心中没有丝毫轻松。他知道,自己获得了一个极其狭窄的、在刀锋上行走的空间。他刚才在边界展现的“沟通”,就像在黑暗的森林里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既可能吸引迷途的旅人,也可能引来更危险的掠食者,同时,也必然会引起森林看守者更警惕的注视。
他望向观察室的方向。云笙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内部的混沌仍在无声地翻涌。
内外的风暴,似乎都因他一个微小的选择,而悄然改变了轨迹。他成为了一个连接点,一个变量,在理性牢笼的铁壁上,敲出了一道细微的、通往未知的裂痕。而这条裂痕最终会将他们引向何方,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