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新的“看见”**
师门那场名为“关怀”、实为“规训”的探望,如同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流。然而,寒流过后,林清漪心中那株名为“自我”的幼苗,非但没有冻毙,反而将根须更深地扎入泥土,愈发倔强地向往着阳光。
她不再对师门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期待,也将那份因大师兄而起的隐痛深深埋藏。她将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了对《归元养心诀》的修炼和对自身那片“内在天地”的探索中。沈砚的引导,如同精准的导航,让她在这条陌生的道路上,避开了许多歧路。
但《归元养心诀》毕竟侧重于理念与心法,更偏向于内在的构建与生命本源的滋养。对于外在的、具体的武学认知,沈砚能提供的直接帮助有限。他深知,要真正让林清漪摆脱“废人”的阴影,重塑自信,仅靠内在的平和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找到一个新的、能够体现她价值的支点。
这一日,沈砚带来了一摞书。并非什么高深秘籍,而是最基础的《青岚宗门史》、《基础剑理图解》、《百草初识》,甚至还有一些杂闻笔记。书页泛黄,边角磨损,显然是从万象阁最不起眼的底层,或者某个废弃书库里翻找出来的。
“修炼之余,或可翻看一二。”沈砚将书放在石桌上,语气平淡如常,“武学之道,并非只有打坐练气、舞剑弄枪。知其然,亦需知其所以然。这些典籍,或能助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你曾经修炼过的一切。”
他的提议,初时让林清漪有些茫然。读这些……有什么用?她已是废人,难道还能靠着读史、认药草来重塑经脉吗?
但出于对沈砚无条件的信任,以及内心深处对“有用”的渴望,她还是接过了这些书。起初,阅读只是为了排遣寂寞,转移注意力。她漫无目的地翻看《青岚宗门史》,看着上面记载的开派祖师如何于青岚之巅悟道,历代先贤如何完善心法剑术。
看着看着,她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比如,开派祖师创立的初始心法,并非一蹴而就,其运行路线与如今弟子们修炼的、追求效率与刚猛的版本,有着许多细微却关键的差异,更注重根基的温养与周身的协调。再比如,三百年前一位以医术闻名的长老,曾提出过“药力化入真气,滋养经脉”的设想,虽然后来因其进程缓慢而被主流摒弃,但那位长老门下弟子,据说鲜少出现练功岔气、经脉受损的情况。
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如同散落的珍珠,在她脑海中闪烁着微光。
她又拿起《基础剑理图解》。这一次,她不再是像初学剑时那样,只盯着招式动作和发力技巧,而是尝试去理解每一招每一式背后蕴含的力学原理、角度变换的奥妙,以及如何用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她甚至开始思考,如果经脉无法提供强大的爆发力,单凭对身体肌肉、骨骼的精准控制,能否施展出某些剑招的雏形?
这个念头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这完全背离了武学的常理!没有真气驱动,招式不过是花架子。但……万一呢?万一有一种方式,可以不依赖真气,仅仅依靠对身体的极致掌控和对招式本质的理解,来发挥出一定的威力呢?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她心跳加速。
她将自己的这些零碎的发现和猜想,兴奋地告诉沈砚。
沈砚认真地听着,眼中不时闪过一丝赞许。他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她的想法,而是引导她:“你觉得,当初创立这套基础剑法的人,他最先拥有的,是强大的真气,还是对‘如何有效攻击’这件事的深刻理解?”
林清漪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是理解!是先有了对‘道’的理解,才有了承载‘道’的‘术’!”
“不错。”沈砚点头,“真气,只是让‘术’发挥更大威能的‘燃料’。但‘术’本身,是智慧的结晶。你现在无法拥有大量的‘燃料’,但这并不妨碍你去理解、甚至去改进‘术’本身。你的身体,就是你实践‘术’的最佳工具,无论它是否完好。”
他的话,如同醍醐灌顶,为林清漪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她开始以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投入到对这些基础典籍的研读中。她不再将自己视为一个无法练武的废人,而是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者”,一个“探索者”。她运用沈砚教导她的“内观”法门,反过来去印证典籍中的理论。
当她读到某位先贤关于“气随意动,力由心生”的论述时,她会结合自身引导那丝微弱生机的体验,去思考“意”与“力”之间更本质的联系。
当她研究《百草初识》中某种草药的药性时,她会尝试用意念去感知自身对不同性质食物的反应,思考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更有效地辅助那丝生机的成长。
她甚至开始将《归元养心诀》中关于“神”、“意”、“元气”的理念,与青岚派正统武学理论进行对比、融合,试图找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被主流忽视的共通之处。
这个过程,无关修为,只关乎智慧与悟性。
沈砚敏锐地察觉到了她这种变化。他不再仅仅提供基础的典籍,开始有选择性地,为她“借”来一些更为深奥、但也更为冷僻的笔记和残卷。这些典籍往往观点独特,甚至与主流相悖,但它们却极大地拓宽了林清漪的视野,激发了她的思考。
有时,沈砚会看似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若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阵法,经脉是阵纹,丹田是阵眼,那么,当阵纹受损,阵眼黯淡时,除了修复,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激发阵法其余部分的潜力,甚至……重新定义阵眼?”
这个问题,让林清漪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她结合自己内观的体验和对武学理论的新理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或许,并不一定要执着于修复那些断裂的主经脉(主要阵纹)。如果能在身体其他部分,比如某些重要的窍穴,或者通过强化心神意志(一种无形的能量),构建出新的、更微缩但更稳固的“能量节点”和“流转路径”,是否也能起到类似丹田(阵眼)和经脉(阵纹)的作用?
这个想法,已经触及到了此世界武学认知的边界,甚至带着一丝离经叛道的色彩。但沈砚听着她的阐述,看着她眼中那因思考而闪耀的、几乎灼人的智慧光芒,心中震撼不已。
他知道,这不是他引导的结果,而是林清漪自身天赋和悟性的迸发!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破这个世界的规则枷锁!
她不再是被动接受救赎的可怜虫,她成为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一个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开辟新路的思考者!
她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能否恢复武功本身。这种对武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和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比耀眼的光芒,一种属于她林清漪的、独一无二的“看见”!
沈砚看着她在纸上写写画画,推演着那些玄奥的假设,神情专注而充满魅力。他仿佛看到,一颗被尘土掩埋的明珠,正在自己亲手拂去的尘埃下,绽放出原本就属于她的、璀璨夺目的光华。
这新的“看见”,不再是被动的被注视,而是主动的发光。
它照亮了她自己的前路,也隐约照亮了沈砚心中,某个关于未来、关于“路人甲”真正价值的、更加宏大的蓝图。
而与此同时,沈砚怀中所剩无几的计时沙漏,那代表魔教期限的细沙,正无声地、加速地流淌着。他必须在林清漪这智慧之光彻底燃起之前,为她,也为自己,扫清那迫在眉睫的致命威胁。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外院,投向了那个名为赵明的弟子,以及……万象阁那看似固若金汤的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