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她清楚地知道,自从那个叫沈砚的男人出现,自从他递出那份计划书,并在她试探时给出那些“业余”却精准的建议后,她的人生轨迹,已经悄然发生了偏转。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沉浸在悲伤和屈辱中的破产千金。
她是苏晚晴,一个正在尝试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努力想要浮出水面,重新呼吸的……创业者。
而沈砚,就是那根看似随意垂下,却异常坚韧的稻草。不,或许,他更像是那个在岸边,冷静地指导她如何游泳的教练。
她对他的好奇,与日俱增。这份好奇,混杂着感激、钦佩,以及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明晰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依赖。
她期待着下一次,与他“请教”的机会。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晴像一块被投入水中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切与服装制作相关的知识,并按照沈砚划定的方向,笨拙却坚定地开始摸索。
首先面对的就是面料。她按照沈砚提到的关键词,搜索那几家高端亚麻和日本棉麻混纺供应商。网络信息庞杂,真伪难辨。她不得不学着分辨官网、代理商还是虚假信息,打电话过去咨询时,对方一听她只是小批量、甚至只是询价,语气往往变得敷衍。
一次,她好不容易联系上一家号称有日本进口棉麻尾单的供应商,对方发来的样品却质地粗糙,与图片相差甚远。失望之余,她想起沈砚的话:“重点在于你对面料的理解和诠释。”她鼓起勇气,没有直接放弃,而是将自己对母亲那款立领上衣的理解——追求“肌理感”、“垂坠感”、“亲肤透气”——更详细地描述给对方,询问是否有更接近需求的库存。或许是她的描述比一般询价者更专业、更具体,对方态度稍缓,表示可以再帮她留意。
这个过程挫败感十足,但也让她隐约触摸到了一点“采购”的门道——不仅仅是花钱买东西,更是基于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去筛选、去沟通、去争取。
与此同时,她开始寻找合适的工坊。独立设计师合作的小型工坊信息更为分散,大多隐藏在社交媒体或行业论坛的口碑推荐里。她尝试着发出合作邀约,回应者寥寥。偶尔有几个回复的,一听她只是初创,连明确的设计稿和面料都还没完全定下来,便也兴趣缺缺。
就在她几乎要在这条路上碰得头破血流时,她想起了沈砚提到的“纺织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工作室”。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搜索了本市几所知名美术院校的服装设计系官网,果然找到了一些承接外部项目、用于学生实践的工作室联系方式。
她小心翼翼地发去邮件,附上母亲的设计稿扫描件和她自己对工艺要求的详细说明,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目前的情况和预算限制。
让她意外的是,很快就收到了一封回信。来自一所顶尖美院的“创新实践工坊”。回信的老师语气温和,表示对这款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极简风格的设计很感兴趣,认为这可以作为学生接触高端定制工艺的一个实践案例。虽然费用依然需要具体商议,但对方表现出的开放和合作意愿,让她看到了曙光。
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她对沈砚那句“不必局限于寻找‘老师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并非否定传统技艺,而是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一扇更灵活、更具探索精神,也或许更适合她现阶段情况的门。
成本核算依旧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她根据初步沟通得到的面料和工坊报价区间,粗略估算下来,即使只做十件,单件成本也远超她最初的想象。这还不包括包装、物流、以及她计划中“讲故事”所需的拍摄、内容制作等隐形成本。
现实冰冷的数字,像一盆冷水,浇熄了她部分因灵感而产生的狂热。她再次意识到沈砚那句“任何核算都是空谈”的清醒与残酷。梦想需要翅膀,但更需要落地的支撑。
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笔记,感到一阵阵的无力。五十万?她连五万的启动资金都凑得极其艰难。难道真的要走到卖房那一步?那个念头让她不寒而栗。
焦灼中,她再次点开了沈砚的邮件。目光停留在关于市场试探的建议上:
“放弃初期进入买手店的想法……聚焦线上……以‘分享母亲遗稿与复兴理念’为主题……不直接卖货,先积累认同理念的初始用户……”
不直接卖货?
她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如果初期不以销售为核心目标,那么成本压力是否会小一些?是否可以先将重点放在“内容”的打造上,用内容去吸引人,去验证市场对这类产品和故事的接受度,甚至……去寻找潜在的、愿意为理念预付支持的“天使客户”?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是啊,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传统的“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呢?尤其是在她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沈砚的建议,本质上是一种“精益创业”的思路,用最小的成本去试错,去验证商业模式。
她立刻调整了思路。暂时将大规模生产的计划搁置,转而构思如何将“母亲遗稿复兴”这个故事,通过图文、或许未来甚至是短视频的形式,在小众平台上生动地呈现出来。她可以分享设计稿背后的故事,记录寻找面料和工坊的过程,甚至展示打样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之道。
这个过程本身,不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的是她的时间、诚意和创造力。
想通了这一点,她感觉压在心口的巨石仿佛被移开了一些。虽然前路依然艰难,但至少方向更清晰了,也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目前唯一富裕的“时间”和“诚意”,去撬动可能的机会。
她拿起笔,在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素纨·新生记录”几个字,作为她内容计划的开端。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沈砚那封邮件里,那些看似“业余”、实则蕴含深意的建议。他不仅给出了方向,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她一种在劣势中寻找机会、在困境中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
苏晚晴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景璀璨而迷离。
她拿起手机,看着沈砚的邮件地址,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感激毋庸置疑,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折服与好奇。
他到底拥有怎样的经历和智慧,才能如此举重若轻地,为她拨开迷雾?
她不再觉得他那份“租借男友”的身份是一种违和,反而觉得,这或许只是他庞大冰山露出水面的微不足道的一角。水下隐藏的,是她无法想象的深度与广阔。
这份认知,让她在面对他时,除了最初的依赖和感激,更平添了一份敬畏,以及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想要靠近那片深海一探究竟的渴望。
沈砚。
她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
你随手给出的“业余”建议,正在一点一点地,重塑着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