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素纨·新生记录”的内容创作中。这并非易事。过去,她的社交平台充斥着奢华派对与环球旅行的光影,如今要她沉下心来,讲述一个关于传承、破碎与重建的故事,无疑是一次彻底的“破壁”行为——打破过往浮华的躯壳,袒露内里真实的脆弱与渴望。
她第一次拍摄的,是母亲那本泛黄速写本的封面特写,以及立领上衣设计稿的局部细节。配文删删改改无数次,最终摒弃了所有华丽辞藻,只留下平实的叙述:
“整理旧物,重见母亲的手稿。这一笔一划,是她未曾说出口的热爱。我想试着,让它从纸上醒来。”
她选择了两个小众但以高审美和深度用户着称的生活方式平台发布。发送的那一刻,她心跳如鼓,几乎不敢去看即时反馈。
最初的几个小时,波澜不惊,只有零星几个点赞。苏晚晴难免失落,觉得自己或许在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她再次打开平台时,惊讶地发现通知栏出现了几十条留言。并非敷衍的“好看”、“赞”,而是更长的、带着思考的评论:
“这个盘扣设计好特别,有民国风的韵味,又很现代!”
“从稿纸的痕迹能感受到岁月的力量,以及设计者当年的用心。期待成衣。”
“博主加油!传承母亲的设计,这件事本身就好有意义。”
这些陌生的、带着善意的文字,像一束束微光,瞬间照亮了她因忐忑而晦暗的心房。一种奇异的暖流在她心中涌动。这不是来自顾宸宇施舍般的“照顾”,也不是朋友们出于同情的安慰,而是纯粹基于对“内容”本身、对“理念”本身的认可。
她小心翼翼地、认真地回复 it it it it it每一条评论,进一步阐述设计理念,甚至分享了一些寻找面料过程中遇到的小挫折。她的真诚,引发了更积极的互动。
就在这时,一条私信跳了出来。对方自称是“城市记忆收集者”独立书店的主理人,被她的故事和设计理念打动,询问是否有可能,在她的第一件样衣出来后,在书店举办一次小型的、非营利性的分享展示会?
苏晚晴握着手机,激动得指尖微颤。这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她强压住兴奋,与对方初步沟通了意向。虽然这只是一个微小的开端,甚至不涉及金钱交易,但对她而言,这无疑是市场给予的第一个正面回响,证明了沈砚指出的“用故事和理念吸引人”这条路,是可行的。
她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小小的进展分享给沈砚。这一次,她没有再犹豫。
**沈砚的回应很快,依旧简洁,却带着明确的导向性:**
“很好的开始。确认对方书店的定位与客群是否与你的目标用户契合。展示会的主题、流程、你需要展示的核心内容(不仅是成衣,更是过程和理念),需提前规划。将它视为一次重要的品牌曝光和用户触点,而不仅仅是一次活动。”
他没有一句表扬,却用一连串冷静的问题和提醒,将她从初获认可的飘飘然中拉回地面,引导她思考如何将这次机会的价值最大化。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再次感受到沈砚那种“授人以渔”式的指导。他总是在她取得微小进步时,立刻为她指出下一个需要攀登的台阶。
她按照他的提示,开始深入研究那家书店的背景、举办的过往活动类型、以及其主要客群画像。同时,开始构思分享会的具体方案,思考如何将“素纨”的故事更完整、更动人地呈现出来。
这个过程,让她对“创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产品和销售,更是品牌构建、用户沟通、资源整合的全方位考验。
几天后,她带着初步构思,再次联系了沈砚。这一次,不再是邮件,而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语音通话请求。
铃声响了几下,被接通。
“喂?”沈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低沉而平稳,带着一种能安定人心的力量。
“沈先生,是我,苏晚晴。”她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恭敬,“关于那个书店的分享会,我有些具体的想法,想听听您的意见,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你说。”他的回应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