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计划书,像是一把钥匙,不仅试图打开事业的困局,更是在猛烈撞击着她那扇封闭已久的、关于“自我可能”的心门。
她反复阅读着其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那些关于她自身价值、关于品牌故事的描述。沈砚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冷静,精准,却蕴含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他仿佛一个站在高处的引路人,清晰地为她指出了山峰的位置,同时也毫不讳言攀登的艰险。
他为什么要做这些?远远超出了一个“租借男友”的职责范围。是为了更高的报酬?还是……另有原因?
那个在昏黄灯光下平静注视她的身影,那个在俱乐部里从容应对的身影,与眼前这份充满洞见的计划书重叠在一起,使得沈砚的形象在她心中变得更加神秘而深邃。
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感,在她心中悄然滋生。有感激,有震撼,有困惑,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敢深究的、对于这份超出交易的关注的悸动。
她关掉平板,将它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个滚烫的、可能灼伤自己、却又舍不得放开的希望之火种。
窗外,天际已经透出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黎明前的灰白。
苏晚晴望着那丝微光,眼神不再像昨夜那样破碎迷茫,而是充满了剧烈的挣扎、深深的畏惧,以及……一丝被强行点燃的、微弱的野心。
沈砚。
她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
你究竟是谁?你又为什么要,为我做到这一步?
而这份计划书,这颗深夜里悄然埋下的种子,究竟会沉寂于现实的冻土,还是真的能破土而出,长成足以让她重新屹立于世的参天大树?
答案,写在即将到来的黎明里,也写在她自己,即将做出的选择之中。
好的,我们继续深化第五章,聚焦于计划书送达后,在苏晚晴内心激起的波澜与沈砚的深远布局。
窗外的天色,已由沉郁的墨蓝渐次转为鱼肚般的灰白。星城在晨曦中缓缓苏醒,但苏晚晴的世界,却因一封邮件而彻底颠倒,再无睡意。
她依旧蜷在沙发上,平板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了她略显苍白却神情专注的脸。那份计划书,她已经反复阅读了不下五遍。每一次阅读,都像是有一把无形的凿子,在她冰封的心湖上凿开新的裂痕,让底下被封存的、名为“可能性”的活水汩汩涌出。
起初是震惊。沈砚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对“素纨”、对苏家、甚至对她那早已逝去的母亲都有如此深入的了解?那些关于早期设计理念、面料选择、目标客群的分析,精准得可怕,仿佛他曾亲身参与过那个时代。
然后是共鸣。当他写到“品牌的核心故事应围绕‘破碎与重生’、‘剥离浮华见本真’”时,她的心脏像是被狠狠攥了一下。这不仅仅是商业策略,这几乎是对她当下人生境遇最赤裸、也最深刻的隐喻。他看穿的,不仅仅是市场的空白,更是她灵魂的缺口。
接着是恐惧。计划书中冷冰冰列出的困难和风险,像一条条荆棘之路,清晰地横亘在眼前。“启动资金不低于五十万”、“需创始人全身心投入并直面舆论”、“成功率基于精准执行与市场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打着她本就脆弱的神经。五十万?她哪里还有五十万?除了这套母亲留给她、目前勉强栖身的公寓,她几乎一无所有。走到台前?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伤疤、挣扎、甚至可能的失败,全部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任由品头论足。她……做得到吗?
自我怀疑如同潮水般再次涌上,几乎要将那刚刚冒头的兴奋火苗扑灭。
然而,就在这恐惧与退缩的边缘,沈砚那平静而笃定的声音,昨夜那句如同箴言般的话语,再次清晰地回响起来:
“你的价值,不应由他来定义。”
“找到它。看清它。然后,由你自己,来为它赋予价值和意义。”
还有计划书最后,那句看似客观,却仿佛蕴含着无尽力量的结语:“**所有伟大的重建,都始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和一份敢于直面废墟的勇气。**”
勇气……
苏晚晴下意识地抚摸着自己脖颈上的那串珍珠项链。这是母亲留给她的遗物,在苏家鼎盛时,它只是众多珠宝中不起眼的一件,如今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珍珠,本就是砂砾侵入贝体,经过痛苦包裹才诞生的珍宝。
破碎,是否真的能孕育重生?
一个疯狂的、她过去绝不敢想象的念头,如同破土的嫩芽,倔强地顶开了心头的巨石——**也许,我可以试试。**
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看清所有艰难险阻后,被沈砚强行注入的那一丝不甘沉沦的硬气。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她和计划书里描述的“被定义的价值”又有什么区别?永远活在顾宸宇的阴影和苏家破产的废墟里?
这个念头的诞生,让她浑身微微颤抖起来,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陌生的、带着刺痛感的兴奋。
她再次点开平板,目光落在了沈砚的邮件地址上。一股强烈的冲动促使她想要回复点什么——感谢?疑问?还是倾诉自己的畏惧与决心?
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悬停良久,却一个字也打不出来。
说什么呢?感谢他超乎职责的“售后服务”?询问他为何如此相助?还是向他保证自己会努力?无论哪一种,似乎都显得苍白而不得体,甚至可能打破目前这种微妙而关键的平衡。
最终,她关掉了邮件界面,只是将那份计划书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加密,设为了手机和平板的屏保提示文档。她要让自己一睁眼就能看到,时刻提醒自己,存在这样一条或许可以通往新生的路。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微凉的空气涌入,带着城市苏醒的喧嚣。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胸口的滞涩似乎通畅了一些。
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楼下,投向沈砚昨夜离开的方向。那个男人,像一颗投入她死水般生活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远超她的想象。他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个男友,他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或者,一个布局者?
他图什么?苏晚晴不傻,她不相信这世间有无缘无故的好意。可若有所图,他图的是她这副残破身躯?还是她早已不存在的苏家资源?似乎都说不通。
他的眼神,他那份计划书的冷静与深刻,都指向一个更复杂、更难以揣测的动机。
一种混杂着感激、好奇、依赖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吸引力的情感,在她心底悄然蔓延,如同藤蔓,在不经意间已经缠绕上她的心扉。
……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临时公寓内。
沈砚静立于窗边,晨曦将他挺拔的身影拉得悠长。他并未像苏晚晴那样彻夜未眠,对他而言,几个时辰的静坐调息,足以恢复这具身体所需的精力。
发送计划书,是他深思熟虑后的行动。如同在精心培育一株濒危的植物,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那份计划书,便是他根据“土壤”(市场环境)和“植株特性”(苏晚晴的潜质)配比的第一份“营养剂”。
他能大致推演出苏晚晴收到计划书后的反应:从震惊到共鸣,从恐惧到挣扎,最终,那被点燃的不甘会促使她萌生尝试的念头。这是人性,也是他“心神编织”初步锚定后,必然会导向的结果。
他并不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也需要合适的契机。他播下了因,静待果的成熟。
心源炉鼎微微流转,一丝明悟萦绕。在此界,救赎并非以力破巧,而是以心印心,以智慧引导智慧,帮助目标看清自身被蒙蔽的价值,从而由内而外地挣脱规则的束缚。苏晚晴的“事业种子”,便是对抗那“依附男性”规则的最有力武器。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空间,看到了那个在晨曦中站在窗边,内心正经历着惊涛骇浪的女子。
舞台已经搭好,灯光已经就位,关键的演员,也已经开始酝酿她的台词。
接下来,就看她是会选择继续蜷缩在安全的阴影里,还是勇敢地,迈出那走向舞台中央的第一步。
沈砚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几乎不存在的弧度。
他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