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一份计划书**
沈砚回到那间临时公寓时,星城已彻底沉入深夜。窗外,只有零星的灯火与天际线模糊的光晕,对抗着无边的黑暗。公寓内一片寂静,与他离去时别无二致,清冷得没有一丝烟火气。
他没有开灯,径直走到窗边,俯瞰着脚下这座沉睡的巨兽。城市的脉搏在夜间变得缓慢而深沉,但他却能感知到那无处不在的、偏向于顾宸宇的“规则之力”依旧在隐隐流动,如同这个世界的背景辐射。苏晚晴,就像是这片力场中一个不稳定的、被排斥的涟漪。
今夜她的崩溃,在他的预料之中。长期压抑的情绪,需要一个决堤的出口。而他的引导与“心神编织”埋下的锚定,便是在这废墟之上,为她划出的第一道重建的基线。
“你的价值,不应由他来定义。”
这句话,并非单纯的安慰,而是他基于观察得出的结论,也是颠覆此世扭曲规则的第一步。苏晚晴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依附对象,而是对自身力量的认知。
他转身,走到那张简陋的书桌前,打开了原主留下的那台略显陈旧的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冷光映亮了他平静无波的脸庞。
“快速学习与分析”能力开始高效运转。关于苏家破产的新闻报道、苏氏集团曾经的产业构成、尤其是那个名为“素纨”的轻奢品牌残存的网络信息……无数公开或半公开的数据被他搜集、过滤、整合、分析。
同时,他脑海中回放着与苏晚晴两次接触的每一个细节。
不仅仅是她的脆弱和眼泪,更有她偶尔在提及家中旧事时,眼中闪过的一丝对母亲设计理念的怀念;在面对顾宸宇威胁时,那强撑的骄傲下隐藏的不甘;甚至在崩溃倾诉时,无意中流露出的对过去苏氏盲目扩张、丢失初心的些许批判……
这些细微的、连她自己都可能未曾在意过的念头,在沈砚强大的洞察力下,被一一捕捉,视为关键的数据点。
他发现,“素纨”这个品牌,在苏晚晴母亲主导的早期,确实以其独特的面料选择和带有东方写意风格的设计,在小众圈子里积累过相当不错的口碑和一批忠实的拥趸。只是后来为了追求上市和规模,才逐渐变得平庸,泯然众人。
他也注意到,苏晚晴在审美上似乎继承了其母亲的某些天赋,只是长期被“继承人”的身份所压抑,从未被真正发掘和重视。
破产,剥离了她的一切,却也剥离了那些束缚她的枷锁。
一个计划的雏形,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成型。
他没有打算给她一份详尽到每一步的蓝图,那只会让她产生新的依赖。他需要给的,是一个方向,一个思路,一颗能激发她自身能动性的种子。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开始敲击,动作流畅而精准,没有丝毫停顿。
**《关于‘素纨’品牌重启的初步构想与可行性分析》**
标题简洁而直接。
他首先客观分析了“素纨”目前的残余价值——主要在于部分老客户对早期产品的口碑记忆,以及破产事件本身带来的、可被引导的舆论关注度(无论是同情还是看戏)。他将苏晚晴本人,定义为“核心资产”,指出她“破产千金”的身份,若能摆脱苦情与怨愤,转向“不屈与重塑”的叙事,将是最具差异化的品牌故事。
他建议摒弃传统大规模渠道,完全转向线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低成本、高互动度的精准营销。目标客户群,定位于那些厌倦了工业化奢侈品、追求个性与故事性的年轻消费者。
他甚至提到了几个具体的切入点:复刻一两款“素纨”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设计,以“初心回归”为名进行限量预售;利用苏晚晴自身的审美,尝试与独立设计师或手工匠人进行联名合作,打造独一无二的单品;将整个品牌重塑的过程,通过视频日志等形式透明化地展示,打造“养成系”品牌的参与感……
计划书并不长,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甚至有些地方显得过于冷静,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务实。比如,明确指出了启动资金的匮乏将是最大障碍,建议她可以考虑动用最后的不动产或个人收藏,并提到了寻找初期“天使客户”或小型众筹的可能性。
他也点出了她将面临的挑战:需要她本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承受远比现在更集中、更苛刻的公众审视;需要她快速学习电商运营、内容创作等全新领域的知识;需要她拥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可能的失败和嘲讽。
这份计划书,与其说是一份商业建议,不如说是一面镜子,赤裸裸地照出了苏晚晴当前所有的困境与潜在的可能。它没有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只是指出了一个需要披荆斩棘才能前行的方向。
写完最后一个字,沈砚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然后,他移动鼠标,点击了发送。
邮件接收人:苏晚晴。
发送时间,凌晨三点二十七分。
做完这一切,他合上电脑,房间再次陷入黑暗。
他走到窗边,重新望向夜空。心源炉鼎静静悬浮,一丝微弱的、因今夜“行动”而带来的明悟感萦绕其间。救赎,并非替代她行走,而是指引她看清自己的路,并赋予她踏上征程的勇气。这份计划书,便是他递出的第一根手杖。
至于她是否会捡起,又能否凭借它走下去,那是她的缘法,她的劫数。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
苏晚晴并没有睡。她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身上裹着一条薄毯,落地灯依旧散发着昏黄的光晕。
情绪宣泄后的空虚感包裹着她,但奇怪的是,内心深处那片一直以来的冰冷与黑暗,似乎真的被沈砚那些话语撬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一丝微光。
“你的价值……”
“真正的内核……”
“由你自己赋予意义……”
这些话反复在她脑海中回响,带来一种陌生的、带着刺痛感的悸动。
就在这时,放在一旁的平板电脑屏幕忽然亮了一下,提示有新邮件。
她有些茫然地拿起来,看到发件人名字时,心脏猛地一跳——沈砚。
这么晚了,他发邮件来做什么?
她带着一丝疑惑和莫名的心悸,点开了邮件。当那份名为《关于‘素纨’品牌重启的初步构想与可行性分析》的文件映入眼帘时,她彻底愣住了。
他……他竟然真的写了?而且是在这样的深夜?
她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
越往下看,她的呼吸就越发急促,心跳如鼓。
计划书里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它没有同情,没有空洞的鼓励,只有冷静到近乎残忍的分析和一条条清晰却无比艰难的建议。
他看到并肯定了她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核心资产”价值;他精准地抓住了“素纨”早年被遗忘的精华;他指出的那条小众、线上、故事化的路径,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脑海中混沌的迷雾!
然而,那些直白指出的困难——资金、压力、学习挑战——也像一盆冷水,让她发热的头脑瞬间清醒。
动用最后的资产?走到台前?面对公众?
每一个字眼都代表着巨大的风险和未知的恐惧。
可是……可是为什么,在恐惧的同时,她的血液里仿佛又有一种久违的、名为“兴奋”的情绪在悄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