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意外的和解(1 / 2)

**第17章:意外的和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绘画社高大的窗户,失去了夏日的炽烈,变得温和而明亮,像一块巨大的、柔光滤镜,笼罩着整个活动室。空气中松节油和颜料的气味,对林小雨而言,已从最初的陌生紧张,变成了令人安心的、属于创作氛围的熟悉味道。她正对着画架上的一幅静物写生——一组造型古朴的陶罐和几只干枯的莲蓬——尝试运用最近学到的新技法,捕捉物体在特定光线下的质感和空间关系。

她画得很专注,眉头微微蹙起,时不时后退两步,眯起眼睛观察整体效果。进步是缓慢的,但她已经学会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与颜料、画笔和观察力较劲的每一刻。腕间的红绳安静地贴着她的皮肤,如同一个沉默的伙伴。

活动室另一侧,苏晚晚也在作画。她画的是人物速写,对象是自愿充当模特的一位社员。她的线条流畅肯定,对形体的把握精准而生动,引得旁边几个低年级社员不时投去羡慕和学习的目光。

一切如常,平静而专注。

然而,一个意外,打破了这片平静。

一位社员在搬运一个刚洗完的、硕大的调色水桶时,脚下不小心被散落在地上的画袋绊了一下,身体一个趔趄,桶里浑浊的、混合了各种颜色的污水猛地晃荡出来,泼溅而出!

而苏晚晚的画架,恰好就在水桶晃动的轨迹之上!

“小心!”有人惊呼。

苏晚晚闻声转头,眼看那污浊的水花就要泼向她即将完成的人物速写,以及旁边摆放的、她精心调配好的颜料盘!她下意识地伸手想去护住画作,却已然来不及。

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坐在苏晚晚斜后方、距离更近一些的林小雨,几乎是出于本能,猛地将自己手中那块用来垫着、吸满了多余颜料和水分的大号吸水抹布甩了过去,准确地盖在了苏晚晚的画作和颜料盘前方!

“噗”一声闷响,大部分泼溅过来的污水被那块厚实的、早已色彩斑斓的抹布挡了下来,只有零星几点污渍,溅到了画纸的边缘和颜料盘的角落,并未对画面主体和苏晚晚辛苦调制的颜色造成毁灭性影响。

肇事的那位社员连声道歉,脸涨得通红。苏晚晚惊魂未定,看着眼前那块替她的画作承受了“灾难”的、脏兮兮的抹布,又看了看旁边神色平静、刚刚迅速出手的林小雨,一时间有些愣神。

“……谢谢。”苏晚晚反应过来,轻声说道,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感激和一丝未褪的惊讶。她没想到林小雨会出手,而且动作如此迅速果断。

林小雨摇了摇头,走过去,将自己的那块已经彻底脏污的抹布捡起来,语气平淡:“没事。”她看了看苏晚晚画纸边缘的几点污渍,“这个,等干了或许可以试着处理一下,或者……将错就错,融入背景?”

她的建议很随意,带着点绘画者之间探讨技法的口吻,没有任何刻意的讨好或疏离。

苏晚晚低头看了看那几点污渍,又抬头看向林小雨。阳光落在林小雨的侧脸上,她注意到林小雨腕间那根显眼的、编织得有些粗糙的红色棉绳手链,也注意到她看着画作时,眼神里那种纯粹的、专注于问题本身的认真。

一种微妙的感觉在苏晚晚心中升起。她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曾经总是用复杂、甚至带着刺的目光看她的同班同学,似乎变得不一样了。她不再像一只时刻绷紧的、充满防御和攻击性的刺猬,她的眼神变得平静,甚至……有些通透。

“你说得对,”苏晚晚笑了笑,那笑容不再仅仅是礼貌,更多了几分真诚的交流意味,“或许可以试试看,把它变成画面的一部分。”她指了指林小雨手中那块惨不忍睹的抹布,“你的抹布……不能用了,我赔你一块新的吧。”

“不用。”林小雨再次摇头,走到水池边,开始冲洗那块抹布。污水流淌,抹布上混杂的颜色在水流中晕开,形成一种混乱却奇异的斑斓。她看着水流,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有时候,意外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话像是在说那块抹布,又像是在说刚才的突发事件,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味。

苏晚晚若有所思。

这个小插曲很快过去,活动室恢复了秩序。但某种看不见的坚冰,似乎在那块被污水浸透的抹布下,悄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过了一会儿,苏晚晚在尝试调制一种特定的肤色时,遇到了困难,总觉得颜色不是偏红就是偏灰,不够理想。她下意识地皱起了眉,轻声自语:“奇怪,明明是按比例调的……”

她的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活动室里,离她不远的林小雨听到了。

林小雨正在为自己的静物画背景色调发愁,她想要一种沉稳而不沉闷的灰绿色。听到苏晚晚的低语,她手上的动作顿了顿。若是以前,她绝不会主动与苏晚晚有任何交流,甚至会阴暗地觉得对方是在炫耀。

但此刻,她只是抬起头,看向苏晚晚那边,很自然地接了一句:“可以试试加点那不勒斯黄,或者非常少量的中铬绿,中和一下红色的火气。”这是她最近在一本绘画教材上看到的技巧,自己还没机会实践。

苏晚晚惊讶地转头,看向林小雨。她没想到林小雨会主动搭话,而且给出的建议听起来相当专业和内行。

“那不勒斯黄?”苏晚晚拿起颜料管,犹豫了一下,“我试试。”

她挤了一点那不勒斯黄,小心翼翼地与之前的色调混合。果然,那种浮躁的红色感被有效中和了,肤色变得沉稳柔和了许多。

“真的有用!”苏晚晚眼睛一亮,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这次的笑容更加真实,带着一种解决难题的愉悦。她看向林小雨,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和好奇,“你对颜色很敏感啊。”

林小雨被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继续调自己的灰绿色,含糊地应了一声:“……书上看的。”

“那这个呢?”苏晚晚似乎找到了可以交流的对象,干脆拿着自己的调色盘走近了几步,指着林小雨正在努力的灰绿色背景,“你想要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再加一点点群青,会让它更透一点,不然有点闷。”

林小雨看着自己的画,又看了看苏晚晚调色盘上指出的方向,思考了一下,点了点头:“有道理。”她试着加了一点点群青,果然,那片灰绿色仿佛被注入了空气,瞬间灵动了起来。

两个女孩,就这样隔着一个画架,就着颜料和画布,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从某种特定颜色的调配,到如何处理静物的边缘线使其融入空间,再到对不同画家风格的粗浅看法……

没有涉及任何学习排名,没有涉及任何班级琐事,更没有涉及顾辰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引发比较和敏感的话题。她们的对话,纯粹地围绕着“绘画”这一共同爱好展开。

林小雨发现,苏晚晚在谈到绘画时,眼神发光,语气兴奋,完全不是她印象中那个永远完美、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而是一个同样会遇到困难、会为一点点技术进步而开心、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同龄人。

苏晚晚也发现,林小雨在绘画上有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执拗的认真和敏锐的感知力,虽然技巧尚显稚嫩,但她的某些观察角度和色彩感觉,非常独特,甚至能给她带来启发。

那块脏污的抹布,像一个意外的媒介,清除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由误解、嫉妒和距离感构筑的屏障。她们不再是“完美优等生”和“嫉妒跟班”的刻板印象,而是在画架前,两个同样热爱绘画、在艺术道路上摸索前行的探索者。

活动结束时,两人各自收拾画具。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隔着无形的墙。

“今天谢谢你,”苏晚晚一边盖好颜料盖,一边对林小雨说,“要不是你,我那幅画就完了。”

林小雨拉上画具包的拉链,摇了摇头:“举手之劳。”

苏晚晚看着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其实……你画得很有想法,特别是对色彩的运用,很大胆。”

这是来自苏晚晚的、真诚的认可。林小雨的心微微动了一下,一种陌生的、被平等看待的暖意流淌而过。她抬起头,对上苏晚晚清澈的目光,第一次没有立刻移开。

“……你画得也很好。”她轻声回应,这是她第一次真心实意地称赞苏晚晚。

苏晚晚笑了,那笑容如同冬日暖阳,明亮而温暖:“下次调色遇到问题,再一起讨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