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辽东席卷与民心归辽(1 / 2)

春寒尚未完全褪去,辽河东岸的高句丽城池却已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耶律现骑在披甲战马上,望着远处的辽东城楼,手指轻轻敲击着马鞍——经过数月布局,夺取整个辽东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此时的辽东,早已不是高句丽能掌控的模样。北边的靺鞨部落早在半年前就已归附辽国,耶律现给了他们部落自治权,还开放了互市,让靺鞨人能以皮毛换取盐铁和粮食。如今,靺鞨部落的勇士们正拿着辽国打造的铁刀,在辽东北部边境集结,阻断了高句丽从北边调兵支援的通道;辽河西岸的城池,大多是隋军撤退时遗留的据点,守兵稀少,耶律现派去的轻骑兵几乎没费力气,就将这些城池一一接收,还缴获了隋军留下的大批粮食和军械。

“可汗,靺鞨部落的首领派人来报,他们已经控制了辽东北部的所有要道,高句丽的援军根本过不来!”耶律剌葛策马来到耶律现身边,语气兴奋地说道。

耶律现点点头,目光转向辽河东岸:“辽河西岸已在咱们手中,现在该轮到东岸了。高句丽被隋朝打残,根本没力气守城,咱们这一战,不仅要拿下城池,更要拿下民心。”

他早已摸清了辽河东岸高句丽城池的底细——这些城池的守军大多是老弱残兵,军械短缺,粮草不足,而且高句丽的贵族们还在肆意盘剥百姓,百姓们早已怨声载道。只要辽军兵临城下,再加上百姓内应,拿下这些城池易如反掌。

辽军的攻势率先从辽河东岸的盖牟城开始。盖牟城是高句丽在辽东的重要城池,可此时的守军只有两千人,还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农夫,连像样的铠甲都没有。辽军刚在城外列阵,城楼上的守军就吓得瑟瑟发抖。

耶律现没有下令强攻,而是让使臣带着劝降信,来到城下。使臣对着城楼上的高句丽守将喊道:“我大辽可汗有令,若尔等开城投降,可保城中百姓安全,守军也可编入辽军,享受同等待遇;若负隅顽抗,城破之后,玉石俱焚!”

城楼上的高句丽守将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辽军,又看了看身边士气低落的士兵,心里早已没了底气。他回头看向城中——百姓们正聚集在街道上,眼神里满是期待,甚至有人已经在小声议论,希望辽军能早日进城。

“将军,咱们降了吧!”一个士兵忍不住说道,“高句丽已经不管咱们了,咱们再抵抗,也是白白送死,还会连累城中百姓!”

守将沉默片刻,最终叹了口气,下令打开城门,向辽军投降。辽军进城后,果然如使臣所说,没有劫掠百姓,反而拿出粮食,分发给城中的贫苦人家。百姓们捧着热乎乎的粟米,对着辽军连连道谢,不少年轻力壮的百姓还主动报名,愿意加入辽军,为耶律现效力。

盖牟城的顺利收复,为辽军打开了进攻辽河东岸的大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辽军势如破竹,接连拿下了辽河东岸的十余座城池。这些城池的守军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在辽军攻城时,被城中百姓当作内应,打开城门。

在辽东城,高句丽守将原本还想顽抗,可他刚下令紧闭城门,城中的夫余族百姓就自发组织起来,拿着锄头、镰刀,冲向城门,与守军展开厮杀。“我们受够了高句丽的盘剥!我们要归顺大辽!”百姓们的呐喊声传遍全城,守军们本就无心抵抗,见百姓们倒戈,更是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耶律现进城时,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旁,手里拿着鲜花和粮食,迎接辽军的到来。一个年迈的夫余族老农,捧着一碗热乎乎的奶酒,来到耶律现面前,哽咽着说道:“可汗,您可算来了!以前高句丽的贵族们,不仅抢走我们的粮食,还强迫我们的孩子去当兵;隋军来的时候,又到处劫掠,我们日子过得苦啊!现在您来了,给我们分田地、发粮食,我们终于有活路了!”

耶律现接过奶酒,一饮而尽,对着百姓们高声说道:“乡亲们放心,只要有我耶律现在,就不会再让任何人欺负你们!你们以前的荒地,我会派人重新开垦,分给大家;你们缺少的农具,我会让工匠们尽快打造,发给你们!以后,咱们都是大辽的子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