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号”的成功首航,如同在蔚蓝的画布上泼下了第一笔浓墨重彩,正式拉开了麻松山团队海上征程的序幕。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充实。麻松山、牛晓云和于振军几乎以船为家,白天跟着王老汉和他的侄子学习各种捕捞作业的技巧——如何判断鱼群、如何下网收网、如何根据潮流调整船位;晚上则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总结白天得失,计划明日行程,柴油味和海腥气成了他们最熟悉的陪伴。
大海的课堂远比山林更加广阔和莫测。他们经历了第一次拖网作业时手忙脚乱的狼狈,网具缠绕、鱼获寥寥;也体验了第一次独立驾驶遭遇风浪时的紧张惊险,船体剧烈摇晃,呕吐物和海水混在一起;更收获了第一次凭借自己判断找到小鱼群、拉起满网银鳞时的狂喜和成就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让他们的航海技能飞速成长。
然而,无论白天在海上如何搏击风浪,如何被新奇的海洋知识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占据身心,每当夜幕降临,海港归于寂静,只有海浪轻轻拍打船体的“哗哗”声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思念便会悄然漫上心头。 especially for 麻松山。他总会独自坐在甲板上,望着北方繁星点点的夜空,那里是兴安岭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于振军看出了他的心思,某次去公社邮电所办理船舶无线电执照时,特意买回了一沓信纸和信封。“松山,给家里写封信吧,报个平安,也问问情况。这出来也有些日子了。”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积极响应。灯光昏暗的船舱里,麻松山铺开信纸,握着笔,却一时不知从何写起。千头万绪,对父母的牵挂,对妻子的思念,对林场情况的惦记,还有这海边发生的一切……最终,他决定写给父亲麻乐军,男人之间的话,或许更能说得开。
他的字迹算不上好看,却一笔一划极其认真:
“父亲大人敬启:
儿松山于辽东望海屯写信问安。父母身体可好?良红可好?妹妹们可好?林场家里一切是否顺遂?
儿与晓云、振军一切平安,勿念。买船之事已顺利办成,船名‘兴安号’,铁壳机器船,二十吨,甚为坚实可靠。近正随本地老渔民学习操船捕鱼之事,虽初时艰难,然儿等必当用心,不敢懈怠。大海广阔,鱼产丰饶,儿深信此路可行。
闻场里近日多雨,父亲上山伐木需格外小心,湿滑险峻处切勿强求。母亲腿脚旧疾,阴雨天恐有不适,可将所购膏药贴敷。良红一人在家,操持内外,辛苦异常,儿心甚愧。小燕、小果读书之事,亦不可荒废……
海边生活颇为新奇,食多以鱼虾为主,初时不惯,现已觉鲜美。然终究惦念家中饭菜滋味。
另,此处花费甚巨,油钱网具皆需银钱,然儿等已有计较,父亲无需担忧。
言长纸短,万望保重。待儿等熟悉海况,有所收获,再图归期。勿念。
儿 松山 敬上
某年某月某日”
写完后,他又让于振军和牛晓云也添上几句。于振军的信是写给他母亲和妹妹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详细描述了船只情况和学习进展,报喜不报忧,末尾还嘱咐妹妹好好学习。牛晓云则极其简练,只在一张纸条上写了“安好,勿念。船坚。”四个字,让她托人捎给牛飞扬。
信寄出去后,便是焦灼而期盼的等待。海上的日子依旧忙碌,但每当有邮递员骑着绿色自行车出现在渔村,麻松山总会第一个冲过去询问。
大约半个月后,回信终于到了!厚厚的一沓,来自不同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