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手忙脚乱地爬起来,穿上最旧的衣服(怕弄脏),跟着王老汉,踩着黎明前的朦胧天色,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海边走去。清晨的海风带着刺骨的凉意,但却吹散了所有的睡意。
来到海边,眼前的景象再次让他们惊呆了。昨夜还是波涛汹涌的海水,此刻竟然退出去老远,露出一大片湿漉漉、黑褐色的滩涂,上面布满了各种小孔和痕迹,还有一些来不及随潮水退走的小水洼,在晨曦中闪着微光。空气中是更浓郁的海腥味和泥土气息。
“这就是赶海的地方了!”王老汉指着滩涂,“看着啊,这些小孔,往外冒泡的,底下多半有蛤蜊(文蛤)或者蛏子!这边这种小沙堆,一扒拉,可能有小螃蟹!礁石那边,石头缝里,能抠到海蛎子(牡蛎),还有那种趴着的,像石头似的,是鲍鱼!不过得看运气,大的少!”
他演示着,用一个小铁耙子轻轻刨开一片沙地,果然露出几个花纹漂亮的蛤蜊。又在一个小孔里撒了点盐,不一会儿,一个长长的、像象鼻子一样的蛏子就自己钻了出来,被他一把抓住!
“哎呀!太神奇了!”女眷们发出一阵惊呼,眼睛都亮了,跃跃欲试。
麻松山给每人发了一个小桶和一把小铲子(提前准备的)。刚开始,大家还不得要领,不是把孔刨没了,就是被突然窜出的小螃蟹吓得尖叫。麻小果甚至一屁股坐到了泥地里,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但很快,在山林里锻炼出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就发挥了作用。董良红心思细,很快找到了挖蛤蜊的诀窍,一挖一个准。董良玉力气大,专门去翻动小礁石,抓怎么找蛏子眼、怎么撒盐,学得极其认真,竟然很快就独立抓到了好几只肥硕的蛏子。
麻小燕和麻小果则对捡贝壳和海星更感兴趣,小桶里很快就装满了各种形状颜色的漂亮贝壳,叽叽喳喳地比谁捡的好看。
牛晓云的表现最让人意外。她似乎对这种“搜寻-捕获”的模式有着天生的直觉,眼神锐利,动作迅捷而精准,专挑那些藏在石缝里的海螺和个头不小的螃蟹下手,没多久她的桶里就收获颇丰,而且质量最高。
麻松山则像个大家长,一边自己挖着,一边照看着所有人,不时提醒:“小心脚下滑!”“别往太里面去,潮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了!”“哎,那边有个大猫眼螺!”
海滩上充满了她们的欢声笑语和惊奇的发现。每一次挖到一个大蛤蜊,每一次抓到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每一次从石缝里抠出一个肥美的海蛎子,都能引来一阵小小的欢呼。冰冷的泥水溅到脸上、身上,谁也顾不上,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新奇有趣的“淘海”乐趣中。
太阳渐渐升高,金色的阳光洒满滩涂,也晒得人暖洋洋的。他们的桶也越来越沉,收获远超想象。
王老汉看着这群原本对大海一无所知的山里人,此刻却像真正的渔家儿女一样在滩涂上忙碌收获,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中!真中!你们这群山里来的娃娃,比俺们村有些后生还强哩!”
直到王大娘来喊他们回去吃早饭,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恋恋不舍地离开滩涂,互相看着对方沾满泥点的衣服和花猫似的脸,又是一阵大笑。
回到王家,看着几大桶活蹦乱跳、滋滋吐水的各种海货,成就感油然而生。王大娘帮着她们清洗、分类,中午饭桌上,就多了好几道来自她们亲手劳作的美味:原汁原味的清蒸蛤蜊、葱油蛏子、辣炒小螃蟹、还有一盆鲜掉眉毛的海蛎子豆腐汤!
吃着自已亲手捕获、烹饪的海鲜,那滋味,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鲜美和满足。这一刻,她们真正感受到了大海的慷慨与劳动的快乐。望海屯的第一天,就在这充满惊喜和收获的赶海中,热烈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