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桌前,摊开几张信纸和剪报:“我这段时间,根据军兄妹提供的资料和科考队海图上的备注,琢磨了个‘三步走’的笨办法,咱一起掂量掂量。”
“第一步,叫‘沿岸练兵’。咱不急着跑太远,先利用接下来这小半年时间,组织几条有条件的船,往北边、南边相邻的省份沿海跑跑,比如给大连、烟台那边的水产公司送送货,或者尝试在他们那边的渔场边缘作业。目的不是挣多少钱,是让咱的船和咱的人,先适应更长距离的航行,熟悉不同海域的水文气候,积累跨区域作业的经验。这就好比咱山里猎人,不能总在老林子里转悠,得先去邻近的山头熟悉熟悉环境。”
“第二步,叫‘设备升级,知识储备’。利用‘沿岸练兵’挣来的钱和协会的积累,有计划地给咱们的船,特别是‘山海关号’,进行必要的抗风浪加固,更换更可靠的主机,添置更精确的卫星导航设备(如果可能的话)。同时,组织愿意跑远海的船员,跟着王大爷您系统学习远洋航海知识,研究海流图、气象图,甚至学点简单的海上急救。彤彤可以帮着联系,看看能不能请县里或市里水产局的工程师来讲讲课。”
“第三步,才是‘试探性出远海’。等咱们船硬气了,人也有谱了,再选择风平浪静的好天气窗口期,组织一支精干的小船队,尝试往黄海深处或者对马海峡方向做一次短期的试探性捕捞。不贪多,不恋战,见好就收,安全第一。”
曹云飞这个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计划,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考虑了开拓的必要性,又充分评估了风险。王老海听着,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一些,他磕了磕烟袋锅:“嗯……要是照你这么个搞法,一步步来,倒也不是不能琢磨。总比一头扎进去蛮干强。”
靳从起也冷静下来,觉得这个方案更靠谱:“对对对!先练着,先学着!等咱啥都准备好了,再去找那大鱼群!”
管彤彤见丈夫考虑得如此周全,心中的担忧也减轻了不少,她轻声道:“这样稳妥。家里和协会的账目我会管好,支持你们做准备。”
阿雅娜虽然对航海技术不懂,但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远的地方,天气,会不会像山里,看云,看风,能知道?鸟,鱼,会不会也有不同?”她的问题提醒了大家,远航也需要依靠对自然的观察和经验积累。
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做出立即远航的决定,但却成功地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共同引向了那片更广阔、更充满挑战也蕴含更大机遇的深蓝海域。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蓝图被勾勒出来,点燃了大家新的奋斗激情。
散会后,夜已深。曹云飞扶着管彤彤在院子里慢慢散步。海风带着凉意,却让人头脑格外清醒。
“真想看看天际线那边,是个啥样子。”曹云飞望着墨蓝色夜空下模糊的海平线,轻声说。
管彤彤依偎着他,感受着腹中孩子的胎动,柔声道:“不管那边是啥样,家里这盏灯,永远给你亮着。等孩子生了,咱一起等他爹从更远的海上,带回更好的故事。”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对未来共同的期待,如同夜空中渐次亮起的星辰,清晰而坚定。走向深蓝的梦想,已经在这宁静的夜晚,悄然起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