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天际线外梦起锚(1 / 2)

山海渔业协会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就像一艘检修完毕、补足给养的航船,在近海这片相对熟悉的水域里,行驶得越来越平稳。捕捞、销售、分配、积累,各个环节井井有条。望海坨码头每日依旧繁忙,但那种被渤海公司挤压时的紧张压抑气氛早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渔民们踏实劳作的喧嚣和充满希望的谈笑。

然而,作为这艘“航船”的掌舵人之一,曹云飞的心,却并未完全安于这份日渐稳固的现状。每当“山海关号”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他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越过船舷,投向那水天相接、无尽延伸的天际线。那里,海水的颜色变得更深,波涛的韵律也更加悠长而神秘。他知道,近海的资源终究有限,协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兄弟们要过上更好的日子,目光就不能只停留在眼前这片海域。

这种想法,并非凭空而来。一方面,协会公共基金的逐渐厚实,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军兄妹的来信,像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陈卫国在信中提到他们部队舰艇远航训练的见闻,描述着深海巨浪的磅礴和远离大陆后星空的璀璨;陈建设则寄来了一些关于远洋渔业和国际贸易的剪报资料,上面提到了对马海峡的鱼汛、日本海的市场,甚至更遥远的南太平洋渔场。这些信息,像一颗颗火种,在曹云飞心中点燃了“走向深蓝”的梦想火焰。

一天晚上,协会理事会的核心成员聚在曹云飞家开会,商讨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冰舱里堆满了这次出海收获的优质黄花鱼,公共基金的账本上数字又增加了不少,气氛本该是轻松愉悦的。但曹云飞在总结完近期工作后,话锋一转,提起了那个盘旋在他心头已久的想法。

“王大爷,从起,阿雅娜,彤彤,”曹云飞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咱协会现在算是站稳脚跟了。我在想,咱是不是……该琢磨琢磨更远点的道儿了?”

“更远的道儿?云飞哥,你是说……?”靳从起一时没反应过来。

曹云飞走到墙上那幅科考队赠送的大幅渤海海图前,手指顺着海岸线向北移动,越过了辽东半岛的尖端,指向了那片颜色更深、标注着更多复杂符号的水域:“比如,这儿,黄海北部,甚至……更东边,对马海峡一带。军兄妹来信说,那边有更大的鱼群,更好的市场。”

这话一出,屋里顿时安静下来。王老海端着烟袋锅的手停在了半空,眉头深深皱起。靳从起张大了嘴巴,脸上是混合着兴奋和难以置信的表情。阿雅娜安静地听着,眼神中流露出好奇。管彤彤则下意识地摸了摸高高隆起的腹部,眼中闪过一丝担忧。

“去那么远?”王老海率先开口,声音沉重,“云飞,那不是闹着玩的!咱这‘山海关号’,跑跑近海还行,要去外海,风浪、海流、天气,样样都凶险十倍!船上这点淡水、粮食,能撑多久?机器要是在半道儿上出点毛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老辈人有多少船,出去就再没回来……”

老船长的担忧无比现实,句句戳在要害上。远航,意味着对船只性能、导航技术、后勤补给、气象预测、船员意志的全面极限考验。

靳从起从最初的震惊中回过神,冒险的基因开始蠢蠢欲动:“王大爷,话是这么说,可老辈人也没咱现在这条件啊!咱有探鱼仪,有海图,还有那宝贝卫星电话真遇上事儿也能求救!老是窝在家门口,能有啥大出息?我觉得云飞哥说得对,咱得往外闯!”

“闯?拿啥闯?”王老海瞪了靳从起一眼,“就凭一腔热血?远航不是打群架,光靠胆子大不行!船要加固,机器要彻底检修,导航设备得升级,淡水食物燃料要带足,船员还得进行专门训练!哪一样不是钱?哪一样不需要时间?”

曹云飞认真听着双方的争论,他知道,这是必然的过程。他等王老海说完,才缓缓开口:“王大爷的担心,句句在理,都是咱必须解决的难题。从起的劲头,也是咱需要的。我的想法是,这事儿不能蛮干,但也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