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山林海韵两相宜(2 / 2)

她常常蹲在参田边,看着曹有才和管彤彤如何问苗、除草、搭棚遮阴,一看就是小半天。

“阿爷,(为什么)要把它旁边的草拔掉?”她用生硬的汉语问曹有才。

曹有才耐心解释:“这东西金贵,抢不过野草。拔了草,它才能长得壮实。”

“这个棚子,(为什么)要搭?”她又问管彤彤。

“怕夏天日头太毒,晒坏了参苗。也怕雨水太大,烂了根。”管彤彤一边示范着如何捆绑参棚的支架,一边说。

阿雅娜学得极其认真。她不再仅仅是被照顾的客人,而是主动拿起小锄头,跟着下地干活。她那双习惯了握猎枪、剥兽皮的手,起初干这种精细活有些笨拙,但她有股子山里人的韧劲儿,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除草间苗的动作变得麻利起来。她还把鄂伦春人对待山珍的敬畏之心带到了参田里,每次下田前,都会默默地用鄂伦春语念叨几句,像是某种祈福。

管彤彤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异族妹妹,眼中满是怜爱和赞赏。她不仅教阿雅娜种参,也跟她学鄂伦春话,学辨认山林里更多的草药和可食用植物。两个不同背景的姑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曹云飞的海水池子,起初并不顺利。几天后,有两只小螃蟹翻了白肚皮,海螺也不太爱动。曹云飞没有气馁,他赶紧给望海坨的王老海写了信,详细描述了情况。王老海回信说,可能是水温太低,或者是盐度没掌握好,建议他试试白天让日头多晒晒池水,盐要少放、勤放。

曹云飞依言调整,又托人去县城买了个温度计,天天盯着水温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剩下的那几只螃蟹和海螺竟然慢慢适应了,开始在水里爬动觅食。虽然离“养殖成功”还差得远,但这微小的进展,却让曹云飞和全家人都欣喜不已。这证明,山海之间,并非不可逾越。

一天傍晚,夕阳给参田和那个小小的海水池都镀上了一层金边。曹云飞和管彤彤并肩站着,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边是传承已久的山林珍宝,在阿雅娜的细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一边是大胆尝试引入的海洋生机,在黑土地的一隅顽强存活。

“看来,这山和海,还真能往一块儿凑合。”曹云飞握着妻子的手,轻声说。

管彤彤把头靠在他肩上,柔声道:“嗯,只要咱有心,啥事儿都能成。”

炊烟袅袅升起,院子里飘出饭菜的香气,其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独特的海鲜味儿,与熟悉的柴火饭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曹家小院前所未有的、融合了山风海韵的崭新气息。黑云似乎也习惯了这味道,不再对着水池狂吠,而是安静地趴在门口,等着开饭。一个新的、充满了探索与希望的未来,正在这片黑土地上,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