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参王出海震滨城(2 / 2)

在这个过程中,曹云飞越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海洋的广阔和复杂,远超他的想象。导航、通讯、气象、海洋生物习性……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他越发体会到陈卫国拿出的那个卫星电话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王老海几十年经验的可贵。买船,只是第一步;真正要学会“驾驭”大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天傍晚,曹云飞正跟着王老海在一条旧船上学习如何判断缆绳的磨损程度,陈卫国又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脸上带着神秘兮兮的笑容。

“曹大哥,王大爷!走,回家说,有好事儿!”

回到小院,陈卫国才压低声音宣布:“南边有信儿了!我爹那个朋友真够意思,给联系上了一条船!是福省那边淘汰下来的木壳渔船,说是用了七八年,但船主保养得极好,机器也刚大修过,因为船主儿子出息了,接了他去城里享福,船着急出手,价格……比咱们预算的最低线还低两成!”

“真有这么好的事?”曹有才有些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照片和船况说明都寄过来了!”陈卫国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里面是几张黑白照片和几页写满字的信纸。照片上,一条船身修长、看起来十分结实的木船停靠在码头边,虽然照片模糊,但能看出船体状况不错。

信上详细介绍了船的长度、吨位、主机功率、舱室情况等,还附带了上次大修的记录。看起来确实是一条性价比很高的船。

“但是,”陈卫国话锋一转,“船在福省,离咱们这儿几千里地呢。怎么去看船?怎么交易?怎么把船弄回来?这都是大问题。而且,人家要求现款现货,机会不等人,听说还有别家也在问。”

刚刚燃起的兴奋,又被现实的难题浇了一盆冷水。千里迢迢,人生地不熟,如何去异地买一条船?这其中的风险,比在本地买要大得多。

“要不……就算了吧?”李凤英首先打了退堂鼓,“太远了,咱也没出过远门,万一路上有个闪失,或者船有啥暗病没看出来,那可咋整?”

曹云飞盯着那张模糊的照片,眉头紧锁。机会确实诱人,但风险也显而易见。他看向王老海:“王大爷,您觉得呢?”

王老海眯着眼,仔细看着照片和信纸,沉吟半晌,说道:“单从这纸上说的看,这船是挺划算。但老话讲,隔山买老牛,全靠运气。不亲眼看看,不亲手摸摸,谁也不敢打包票。这路途遥远,盘缠、时间都是花费。依我看,这事儿,得慎重。”

屋里再次陷入沉默。一边是近在眼前但竞争激烈、价格可能更高的本地机会,一边是远在千里之外但价格诱人、风险未知的南方船源。该如何抉择?

管彤彤看着丈夫紧蹙的眉头,轻轻开口:“云飞,要不……咱写信问问靳从起和爹(管大山)?他们见识多,主意也正,看他们咋说?”

这也算是个办法。曹云飞点点头,当下就让曹云霞拿来纸笔,由他口述,管彤彤执笔,给老家的靳从起和管大山各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说明了目前的情况和面临的抉择,征求他们的意见。

信寄出去了,等待回音的日子里,曹云飞的心就像海边的潮水,起起落落。他每天依旧和王老海学习海事,帮着村里人干点零活,但心思早已飞到了那条遥远的、照片上的渔船身上。

他常常一个人走到海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出神。这片蔚蓝,既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也蕴含着无限的机遇。从决定走出山林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前路不会平坦。但为了家人,为了那个更广阔的将来,他愿意去闯,去试。

几天后,管大山和靳从起的回信几乎同时到了。管大山在信中说,机会难得,但风险太大,建议如果没有十分把握的熟人带领,最好不要贸然去那么远的地方买大件,还是优先考虑本地机会,稳妥第一。而靳从起的信则写得热血沸腾,说曹哥你看准了就干!南方船便宜就买南方的!要是钱不够,我把我娶媳妇的钱先拿来用!路上要是需要人壮胆,我立马请假过去陪你!

两封风格迥异的回信,让曹云飞哭笑不得,但也感受到了来自家人和兄弟毫无保留的支持。他心中的天平,在风险与机遇之间,在稳妥与进取之间,微微地摇摆着,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慢慢成形。也许,他应该亲自去南方看一看?不亲眼见证,永远无法知道那条船是不是真的属于他。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无法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