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 第202章 线索初现引猜测

第202章 线索初现引猜测(2 / 2)

我在地图上圈出西郊大楼。它在三区交界:北是老城,南是新区,西是城乡结合部。这里监控少,管网复杂,适合藏人藏设备。离主路远,车进车出不容易被注意。

这种地方,适合做中转站。

但如果只是中转,没必要装发电机,也不用频繁发信号。

他们在那里等时间。

我在纸上写:他们在等十四天后。

倒计时不假。他们会做一件事。

不是杀人,不是抢劫,也不是爆炸。

他们要攻击城市系统。

可能是交通调度,也可能是电网,甚至是公安网络。否则不会选这个曾是“暗网联盟”联络点的地方——这里有未登记的地下光缆,能直连市政主干网。

我转身对李悦说:“帮我查件事。”

“你说。”

“过去一周,市局有没有收到西郊片区的异常报警?比如噪音、流浪汉、停电之类的。只要是那边的事,全调出来。”

她开始操作。快速敲键盘,设区域和时间。

几分钟后,一条记录跳出:

报警时间:前天晚上十一点十七分

报警人:张某,男,68岁,独居

内容:听到楼里有金属撞击声,持续三分钟,后安静

备注:疑似装修扰民,未派警

我看时间。

十一点十七分,正是巡逻组拍到皮卡停在楼后的时段。

“他们那时候就在里面。”我说。

李悦看我:“要不要申请调查令?”

“还不行。”我说,“我们只有线索,没有实证。申请要理由,我现在拿不出能让上级签字的东西。”

她不再说话,继续看屏幕。

我拿起对讲机:“赵勇,你在哪?”

“在便利店对面,刚问完老板。”

“有什么发现?”

“老板说,前天夜里听见隔壁有动静,像在搬东西。看见两个人从后门出来,一个扛箱子,一个拿工具包。没穿工服,也没挂牌。”

我握紧对讲机。“记下样子了吗?”

“大概说了。高个子,瘦,穿黑夹克;另一个矮些,戴帽子,右手有纹身。”

“纹身什么样?”

“看不清,只记得像个三角形。”

我心里一沉。

又是黑脊会的标志。

三条折线组成的倒三角,代表“吞噬、重塑、再生”。我在三起命案现场见过,刻在死者胸口,或喷在墙上。

我放下对讲机,回头看李悦。她正把信号数据导入图表,曲线开始有规律波动,每隔一分四十五秒一次峰值,幅度稳定上升。

“他们在建网络。”我说,“一步一步连节点。”

她抬头看我:“下一步?”

我盯着屏幕上的红点,压低声音。

“我们要知道他们连的是谁。”

接下来十二小时,我们全力推进。

李悦做出动态热力图,发现脉冲不仅加密,还带小数据包。她尝试解码,初步判断是军用级跳频技术,能在公共频段藏真实内容。每次发送,都在更新远程终端状态。

“他们在汇报进度。”她说,“像打卡。”

同时,赵勇带回更多消息。

他走访附近五户人家、两家修车铺、一所小学保安室。汇总结果:过去七天,该区域夜间三次出现无牌SUV或皮卡停留;两名环卫工人称清晨看到有人从楼后小门进出;最关键的是,快递驿站负责人回忆,三天前有人寄过大件包裹,收件地址为空号,寄件人叫“吴明”。

“吴明?”我皱眉。

“假名。”赵勇说,“但我看了监控,那人右手背有纹身,三角形,和老板说的一样。”

我让李悦调人脸识别系统,比对该时段周边路口行人。半小时后,一张模糊侧脸出现——男子四十岁左右,脸型硬,右耳戴银环。

“是他。”我说。

档案比对成功:徐志远,原市公安局通信科工程师,三年前因泄密被停职,后失踪。

他曾参与“智慧霖安”项目,熟悉所有监控布局和应急机制。

他知道哪里有盲区,也知道怎么绕系统。

“他回来了。”我说,“而且站在了另一边。”

赵勇冷笑:“难怪他们这么顺利。”

我盯着屏幕,脑子转得飞快。

徐志远的回归解释了很多事:为何避开巡逻,为何选这个地点,为何用专业通信手段。他不是普通叛徒,他是建这座城市“神经”的人。

现在,他要亲手切断它。

“他们不只是抢地盘。”我对两人说,“他们在策划行动。倒计时十四天,目标可能是公共系统,也可能是某个重要人物。”

赵勇靠墙站着:“会不会是冲你来的?线人说‘有人在找你’,又给你U盘,明显想让你发现这里。”

我摇头。“我不确定。但他们选这地方不是偶然。这里曾是‘暗网联盟’联络点,说明他们懂旧势力布局。还能联系上周雄,证明他们和‘猛虎帮’残部有关。”

李悦敲键盘,调出热力成像图。“我刚拿到卫星数据。过去三天,这栋楼夜间温度比周围高。昨天凌晨两点到四点,内部温度达三十度。除非有人长期待在里面,不然不可能这么热。”

“加上发电机。”赵勇说,“他们不止一两人。”

我走到白板前,重新整理线索。

新增:

徐志远现身

多次夜间活动

高温维持 → 至少四人以上

数据上传 → 正在构建攻击模型

我用红笔圈出问题:

他们到底在准备什么?

答案可能不在硬件,而在软件。

我让李悦接入市政务云平台日志,查近期异常访问。她花了两小时,发现一条隐藏记录:三天前凌晨一点零九分,有个Ip伪装成交警支队内网终端,短暂接入城市应急广播系统维护端口,停留47秒。

“够了。”我说,“只要47秒,就能植入后门。”

这意味着,某天早上,全市喇叭可能会突然响起非官方声音。

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个后门联动交通灯、地铁闸机、消防警报,就能造成混乱。

人们一开始只会觉得“系统出错了”。等反应过来,城市已经瘫痪。

我拨通局长电话。

“我要成立临时专案组,代号‘破晓’,权限覆盖技侦、网安、特巡。”我说,“目前情报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威胁,建议启动二级预案。”

电话那头沉默五秒。

“证据呢?”局长问。

我把视频、信号分析、徐志远身份、异常报警一一汇报,最后说:“我不是要马上突击,而是申请全天候监控和技术反制。如果等到他们动手,我们就只能善后了。”

又是一阵沉默。

“给你七十二小时。”他说,“拿出实质性进展,否则一切按常规处理。”

挂电话,我松了口气。

时间紧,但我们拿到了第一张通行证。

夜更深了。

雨还没停。

我坐在办公室,翻开一本旧卷宗——三年前“屠夫”最后出现的案子。泛黄纸页上有几张照片:烧焦的服务器、墙上的血迹、一张被火烧过的名片,上面写着一句话:

“当秩序崩塌,才是新生开始。”

我盯着这句话,忽然明白了他们的目的。

他们不是为了破坏。

他们是想重建规则。

这十四天的倒计时,就是他们的加冕仪式。

我站起来,走向技术区。

李悦还在工作,眼睛通红但没停下。赵勇趴在桌上睡觉,外套搭肩上。

我轻声说:“升级监控等级。从现在起,每十分钟同步一次信号状态。我要知道他们每一次动作。”

她抬头看我,点点头。

我望向窗外。

雨中,城市的灯还亮着。

但我知道,在某个角落,黑暗正在织网。

我们必须赶在天亮前,撕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