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完早餐继续卖豆腐、卖蔬菜,夏天卖冷饮、冬天卖热饮。
蔬菜让知青自己去郊区农户家里收,新鲜又便宜。咱们其实就是给他们一个合法买卖的身份,让他们能正大光明地挣钱。”
戴主任点了点头,又问:“这样顶多安排几百人,剩下的知青怎么办?”
“再搞一些技能培训班,什么电器维修、自行车维修;什么修盆、修伞、修鞋、补袜子;修脸、掏耳、理发、盘头发;还有炸油条、包扁食、春卷五香条都可以教。
课程是什么不重要,就是让知青们有的学。”
他喝了口果汁,继续说:“再弄个批发商城,直接让厂家进驻,知青们去批发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肥皂、毛巾、针线之类的,走街串巷去卖。身份都可以挂靠在单位名下!
这些都不愿意去的,那就弄去修海田,种海蛎。
反正就是一句话,不能让知青们闲着,一忙起来,就不会胡思乱想,更不会乱来了!
等工厂盖好了,慢慢的招工!或者有沿街的门店了,再开店铺做生意。”
戴主任听完,忍不住拍了下桌子:“曾书记说的没错,你还真敢想!这些点子,放在几年前,那就是走资本主义路线。
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是被整怕了,在这方面有很多的顾忌。”
他顿了顿,看着林鸿彬,语气郑重起来:
“这事,那还就你来申请,就以经济研究的名义,我在后面给你搭把手。”
林鸿彬听了,立刻爽快地答应:“没问题!戴主任,您放心,这事我肯定办妥!
现在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多干一件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戴主任看着他坦荡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又剥了几颗花生扔进嘴里。
第二天,林鸿彬又跑去经济系,拉上老师,补充点理论依据,以经济研究的名义递上申请。
申请递上去后,没想到审批出奇顺利。
主意林鸿彬出了,那干活的基本用不上他了。
没几天,在一所职业高中里办起了技能培训班。
消息一传开,知青们都涌了过来。
报名电器维修的最多,其次是是理发和自行车维修,连修鞋、补袜子的课程的人都不少,没想林鸿彬看好的小吃培训受了冷落。
更让林鸿彬意外的是,培训班刚开没两天,附近村民就动了起来。
有村民在家里支起煤炉,包起扁食,煎起海蛎煎、炸起了春卷,放在门口,还大声的叫卖起来:
“扁食,新出炉的扁食,皮薄馅大,好吃不贵!”
“春卷,春卷,萝卜丝馅、荠菜馅,甜口豆沙馅,老底子,好味道!”
“蚵仔煎,蚵仔煎,鲜又脆,现煎现卖热乎乎!”
香气飘出老远,吸引不少知青和路过的人购买。
老百姓都知道自发的售卖小吃挣钱,而安排知青学做小吃却受了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