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是拿到了,可如何妥善安排这些人,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
好在仔细梳理后发现,被送上山的这些人级别都不算高,级别从 16 级到 22 级不等,年龄跨度也较大,最小的 29 岁,最大的 45 岁。
其中几位 19 级到 22 级的人员,是大、中专毕业、享受干部待遇的人员。
这让林鸿彬心里稍稍有了些底,至少在人才储备方面,还是有可挖掘之处的。
人员岗位分配上,那一位16级的干部由上级直接指定为育种中心党委副书记兼副主任,剩下其他人的具体岗位,则需要育种中心自行安排。
按照规定,如此重要的人事安排,必须召开党委会共同商议决定。
党委会上,大家围绕人员的特点、岗位的需求展开了友好且有序的讨论。其实就是林鸿彬、黄镇山、张钰琪几人,围着茶座,边泡茶边聊天。
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将5人安排进办公室,接替原来知青的工作,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这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剩下的 24 人,全部送到各项目组,其中级别高一些的担任项目组副手,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协助项目组技术员盯进度、理琐事,确保育种工作不耽误。
人员安排定下来后,盖章,邮递给上级部门,算是上报了。
上报之后,人员便陆陆续续来报道了。
报到的场景各异,有些人是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前来,眼神中带着对新环境的期待与忐忑;
还真有几位则是拖家带口,拎着被褥、锅碗等行李,全家都带着一股怯意,生怕育种中心在这方面做文章。
林巧玲,陈晓庆他们负责接待。
“同志,不用紧张,也不用有什么顾虑。”
“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住宿的安排:5岁以下的小朋友跟你们自己住,大一点我们统一安排住集体宿舍,单位领导的孩子也都是这样的。”
“这是临时安排,那边在盖楼房,等盖好了,你们一家就可以住一起了。”
“还有,你们把行李放好后,最好把个人卫生也搞一下,洗个澡什么的。
我们单位在内务方面是按部队的要求管理的,对个人卫生要求比较高。
需要热水可以自己烧,澡堂旁边都有土灶。
不用担心找不到,我会安排人先带你们走一圈,熟悉熟悉环境。”
等所有人员到齐,育种中心召开一次行政会议。
陆志高在南繁,杂交水稻项目到了最后的技术总结阶段,他一时间还离不开,水稻育种基地就由小林代替陆工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林鸿彬便严肃地说道:“有几条规矩,新到的同志一定要记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第一,育种中心是生产单位,要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行政部门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技术团队的需求展开......”
林鸿彬将在育种中心第一场行政会上,关于核心任务和工作要求,一字一句地复述给这些新到的同志听,生怕他们理解不到位。
紧接着,他又强调:“第二,育种中心是生产单位,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生产,我不希望在青云山看到这个斗争、那个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