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分明是没的选(2 / 2)

“其他单位你也没一下子塞 30 个人啊!”

林鸿彬寸步不让,语气里满是理直气壮,“他们接收三五个人,自然不需要多少名额;我们接 30 个,不给足够的名额,怎么腾岗位?怎么安排现有的年轻人?”

“我就这么大权限,你要更多名额,自己找领导去说!” 陈主任说完,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像是不想再跟他纠缠。

林鸿彬也不含糊,直接说道:“安排30人过来,背后就是30个家庭,还得给他们盖房子、解决家属住宿,你们这就是尽找老实人嚯嚯!行,我这就找领导去!”

挂了电话,林鸿彬又把电话摇到肖文钰书记那里,软话讲了一大堆,最后总算又多要到了两个名额。

今年不知道教育组会给育种中心多少个上大学的名额,要是和去年一样的数量的话,那今年倒是够了。

吃完晚饭,林鸿彬就把在青云山的党委委员召集一起泡茶,算是召开一个不正规的党委会,把 30 名新人员的住宿问题摆上了桌面。

“现在最紧急的就是建房。”

他端着茶杯,喝了一口热茶,“砖头肯定来不及等了,只能先建土木房。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从上到下都没准备,等以后有条件了再改善。”

“那是还建集体宿舍,还是换成楼房啊?”郭子好忍不住问道。

“不建集体宿舍了。”林鸿彬放下茶杯,语气很肯定,“要建小三房的套房,三间房加一个小客厅,先解决家庭的住宿问题。”

建土木房只要人手足够多,房子就建的快,现在不算农忙,林鸿彬一发出招工通知,几个生产队立刻安排了数百人过来。

林鸿彬又赶紧给闽北的一个林场打电话,定了一批计划外木材,直接送到古邑木材加工厂,让他们加工成盖房用的木板。

过了几天,落实政策办公室把 30 名安置人员的详细名单送了过来。

林鸿彬拿着名单仔细翻看,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

安排来青云山这山沟沟的干部,基本都是出身农村普通家庭的,没有一个是来自城镇的干部。

“这哪里是他们自己选的,分明是没的选啊!” 他放下名单,心里满是感慨。

他太清楚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了,这种差距体现在方方面面,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系统性压迫,让“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成了两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就算你侥幸跨越了鸿沟,成为“非农业户口”中的一员,后面还有无数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偏见等着你,

就拿干部来说,农村籍的干部常常被排除在核心岗位之外,重要职务大多被城镇干部垄断,有些单位甚至明文规定“农字头”不得担任领导职务,这就像一道“玻璃天花板”,看得见机会,却永远够不着。

就算是同级别干部,农村籍贯的也往往被分配到偏远地区或艰苦岗位,福利待遇比城市干部差一大截。

住房分配时,城市干部总能分到地段好、面积大的房子;子女入学,城市干部的孩子能进最好的学校,农村籍干部的孩子却要托关系、走后门,还不一定能有好结果。

更让人无奈的是,农村籍干部的家属根本没办法随迁进城,只能留在农村,造成了大量夫妻分居的情况。

这种制度性的歧视,一点点加剧了身份的固化,让农村籍干部永远只能在边缘徘徊。

就像林鸿彬这样的,要是林鸿彬是城镇出身,不管林鸿彬愿不愿意,早就强行把他调去革委会重要部门了,而不是现在还在管着一事业单位。

那些有选择的城镇干部,怎么可能愿意来这山沟沟里?就算青云山的肉再香、日子再清净,也比不上城里的“前途”有吸引力。

只有这些没的选的农村籍干部,才会把青云山当成最后的退路。

林鸿彬翻到名单最后,还发现有几位是文艺战线的人--大概也是在城里待不下去了,才无奈选择了青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