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 第295章 大寨,只是这场戏里的一个道具

第295章 大寨,只是这场戏里的一个道具(2 / 2)

地里还有一些人在干活,地里有几个农民在干活,林鸿彬眯起眼睛仔细端详,发现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除了常年劳作的疲惫,还透着一股营养不良的菜色。

看来村民的日子过得并没有宣传上的说的那么好!

而且他目力好,站在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远处其他地方的庄稼,和大寨村的庄稼差距挺大。

--远处的庄稼长得稀疏,矮小,颜色也没有这里的鲜亮,明显的缺肥缺水的样子,一看就不是大寨村的庄稼。

样板从来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林鸿彬心里很清楚,大寨精神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念能激励人奋进。

但眼前的大寨村,显然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道具”。

表面上光鲜亮丽,处处透着“先进”,可村子里的真实情况呢?村民们到底过得好不好?那些“高产”的庄稼,是不是用了超出常规的投入?

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大寨人自己才知道。而这种包装的代价,或许比林鸿彬想象的都要大。

一群干部大张旗鼓的来大寨参观,肯定是有目的的,这不,一回到蒲阳,就召开了大寨之行总结会。

会议室里,气氛比万人大会还要热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寨,每个人也都想在这场“思想盛宴”中表现自己,争论很快就陷入了白热化。

“大寨之所以能成功,核心就是一个‘斗’字!”

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干部率先站起来,语气激昂地挥舞着手臂,“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资产阶级思想斗,七斗八斗,才斗出了今天的好局面!我们蒲阳也要学这种‘斗’精神,斗出一个社会主义新蒲阳!”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反驳:“同志,‘斗’不是目的啊!

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这些都没问题,可要是天天把‘斗’挂在嘴边,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斗,那生产还搞不搞了?

教员说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难道靠‘斗’就能斗出粮食、斗出工业产值吗?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是盲目地内斗!”

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

支持“斗”的和主张“抓生产”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还有人纠结于“大寨经验能不能复制到南方”“大寨模式适不适合蒲阳”,整个会议室乱得像一锅煮开的粥。

反正总结会就是一锅粥,乱的很。

林鸿彬却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坐着,静静地看着众位干部的“表演”。

对,就表演,一群表演艺术家。

有人拍着桌子慷慨陈词,有人皱着眉头据理力争,有人左右摇摆见风使舵,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 “角色”,说着连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话。

在林鸿彬看来,这场争论毫无意义,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而大寨,就是这场戏里最关键的“道具”。

--一个被镀上了无数光环的道具,谁都想把它握在手里,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会议结束后,肖文玉书记特意把林鸿彬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道:“今天在会上,你怎么不发表意见?”

林鸿彬心里清楚,肖书记在会上没当场点他的名,已经是在暗中保护他了,要是自己在会上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鸿彬想了想,斟酌着语气回答道:“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这些精神都很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肖书记静静地等了一会儿,见他没再往下说,忍不住追问道:“然后呢?就这些?”

“没了!”林鸿彬干脆地回答。

肖书记皱了皱眉,有些不解地问:“怎么能没了?大寨那些具体的措施,比如梯田的修建方法、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寨的管理方法等等,在你眼里就没什么可说的?”

林鸿彬摊了摊手,语气坦诚地说:

“能有啥可说的?他们那一套措施,大多是根据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的,不太适合我们南方。

而且说实话,很多东西我们蒲阳的村子已经做得比他们好了,我实在没什么可补充的。”

肖书记听了这话,脸色微微一沉:“你的意思是,我们这趟大寨之行,白去了?”

“那倒不是。”林鸿彬连忙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我觉得大寨的旅游搞得不错,把村子包装成参观景点,既能宣传自己,又能带动相关的发展,这个我们倒是可以学一学!”

肖书记看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没再继续追问。

林鸿彬知道,自己这番话虽然没直接批评,但也间接点明了大寨样板的问题,肖书记心里应该也清楚,只是碍于形势,不能明说罢了。

走出办公室,林鸿彬抬头看了看天空,叹了一口气:这场围绕着 “道具”的戏,不知道还要演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