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达和尹华两位在水稻育种基地住了两天,离开时带走了一些水体和泥土样本,说是要给检测化验一番。
至于稻谷,还要进行种资筛选,等筛选后交给邮局运送就行了。
此时,育种的“南繁北育”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按照计划,陆志高在晚稻插秧后,也要动身南下,去南繁基地继续参与三系杂交水稻培育。
晚稻大多是普通水稻,有两个助手盯着就行。
水稻还没有全部收割完,那些满是稻茬的田里又重新的热闹起来。
先是赶着鸭子,把田里的野草、虫子、遗落的稻子都嗦了一遍,稻田一下子就干净了,只剩下鸭子不吃的稻茬子。
接着,休养了好几个月的黄牛就被套上了犁,“哞哞”地在田里来回走;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水稻育种基地之前申请的几台小型农机也派上了用场,在田里穿梭,轰鸣声里,泥土被翻得松软均匀,这效率,是单纯靠牛和人工的好几倍了。
有了农机帮忙,原本要忙活半个月的活计,三天时间就干了快一半。
效率提上来了,正好能多安排些人去插秧!
这天,陆志高特意找到林鸿彬:“林书记,这个水稻品种在南繁表现的很稳定,到明年开春前,还能种两季,如果还是表现良好,就可以上报在开春前推广了。”
“好!这个消息一确定,你马上打电话回来。”
林鸿彬点点头,又补充道,“最近最近打电话过来咨询的人也不少。现在只能以还没获得审批为由先拖着。”
陆志高听了,忍不住感慨:“最近报纸上把咱们的水稻吹得太厉害,特别是‘单产世界第一’这个名头,压得我都睡不好觉。就怕后续推广出点岔子,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他顿了顿,又转了个话头,语气里带着点担忧:
“不过还有个问题 —— 咱们合作的三个生产队,总共就一千多亩水田。想要把良种快速推广开来,就这点地,根本不够用啊!”
“田的事不用太担心。” 林鸿彬很笃定。
“现在有意愿用我们稻种的育种站很多,之前就有好几个主动来打听;
还有古邑公社的其他生产队,也早就流露出合作的意愿,等这阵子农忙一结束,他们肯定都会跑过来问。
只要品种审批一通过,土地的事马上就能解决。
这些年大家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好稻种带来的好处,不用咱们多费口舌,他们自己就会主动找上门。”
没过多久,陆志高就收拾行李南下了。
陆志高去南繁了,他一走,水稻育种基地一大堆事就全落在了林鸿彬肩上。
看着仓库里堆放的优质稻种,林鸿彬心里盘算起来:作为育种单位,承担稻米品质检测和示范加工任务不过分吧。
林鸿彬一个电话摇向地区计划委员会,开门见山地申请一套碾米设备。
有了早稻高产的亮眼成绩打底,计划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一听是青云山水稻育种基地的申请,答应得十分痛快,说的冠冕堂皇:
“你们的情况我们知道,高产水稻是大事!设备先给你们调拨过去,后续补个申请手续就行,别耽误了你们的工作。”
解决了碾米设备的事,林鸿彬接着摇电话给县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