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 第233章 年招生工作的意见

第233章 年招生工作的意见(1 / 2)

日子很快的进入四月份,在例行的汇报工作、上交参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菌子后,林鸿彬带着张钰琪还去酒精厂、羽绒厂、蛋鸭场逛了一圈。

在回去的路上,张钰琪感叹道:“诶,你们这里的方言好难学啊,我都跟青萍她们学了半年了,还是听不懂你们这边的话。”

刚才一路参观过来,林鸿彬他们习惯的用方言交流,有点冷落了张团支书。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些本地土着有些人普通话说起来是真的别扭,口音还重,林鸿彬都很难听的清楚,只能用本地话交流。

“呵呵,还是不要学了,你以后很难用的上,还是用普通话吧。”

“诶,推广普通话任重道远啊!”

“哈哈,不用担心普通话推广不了,等国家强大了,全世界的人都想着学普通话。”

“欸,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回林场的第二天,林鸿彬在报纸上看到了转发华夏日报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以“推荐+考试”的形式恢复选拔机制,考试科目覆盖语文、政治、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

考生需满足年龄、学历、政治审查等条件,并由基层组织推荐才能报考。具体流程包括个人报名、群众评选、组织推荐、获得考试资格、参加省区统考、排列分数、院校选择和组织决定等环节,考试时间定在7月中旬。

该《意见》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林鸿彬总结一下,就是今年有高考,不像前两年,工农兵上大学纯粹的靠推荐。(备注)

能高考对知青来说这是大事啊,林鸿彬在午饭时赶紧下令:“饭后全体留下来开会!”

吃完午饭,开始开会。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告诉同志们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你们终生的大事。”林鸿彬故意的停顿一会。

“场长,你倒是快说啊,不要吊我们胃口!”心急的知青催促道。

“对,场长,不要墨迹!”

等吊足了胃口,林鸿彬拿出报纸,并开口念到:“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各地应在群众推荐、政审合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

“场长,你直接说结果,这么念我们听不懂!”

“意思是你们一部分人有机会参加高考,你们有机会成为大学生了!”

“哇,高考?上大学?教员万岁!”

“大学万岁!”

“高考万岁!”

一上大学就是干部待遇,一毕业就是干部了,能不高兴吗。

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林鸿彬赶紧泼冷水:“别高兴的太早,原则上,来我们林场一年以上的同志我都批准你们去报名,但上级能批准多少人参加考试我不敢保证。

从今天开始,我要求所有的知青,不管有没有达到条件的,都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中学的知识,为高考做准备,就算今年用不上,明后年也用的上。特别是中午和晚上,都给我认真地学,林场给你们找老师。”

林鸿彬转头对郭子好说道:“子好,你去学校一趟,把老师们请过来加晚班,傍晚把老师接过来辅导,第二天早上给送回去,我们给加班费,一节课1元钱起步,到时候考上大学了还有礼物。”

林鸿彬对工农兵大学生没有歧视,也不敢歧视,反而是相当的重视。

他重生前的世界,国家领导人里有多位就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且工农兵大学生的高端科学家比例也相当高,不足百万的工农兵大学生里有院士接近50人,这一比例足以让任何教育模式引以为傲。

当然,重生前的世界,很多地方对工农兵学生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但就算被限制,那也是大学生,是与正经大学毕业生做对比的,也比高中生强多了。

“好,我等会就过去。”

“还有,子好、明林、陈斌,你们有合适条件的亲友也送我们林场来,一起上工学习,不过这个上工就没工钱了。还要和他们说明清楚,报名审批权在大队,大队那边先找人沟通清楚。

上级能批多少名额不知道,但肯定不多,过来上夜校了但审批没通过不要怪我们林场没给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