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5点时,郭子好用拖拉机拉回了7个人,农林大学的老师们来了。
7位老师大半夜的从学校出发去火车站,坐火车到了榕城,花三小时坐汽车清源县城,下午又从清源县城用近两小时坐车到古邑,古邑坐拖拉机来林场,一路换了五趟车,带着一堆仪器,热饭都没吃上,个个疲惫不堪,吃完晚饭就安排休息了。
为了让老师们睡好觉,晚饭时,林鸿彬特地提供了一些果酒。林场的同志们也沾了光。
第二天吃完早饭,林鸿彬把学校的老师,加上林场的管理层叫一起互相认识一下。
刘剑作为中间人介绍农林大学来的老师:蜂学教授龚一斐老师、水产养殖教授王守昆老师、植物学教授谢联辉老师、农业机械系老师何大明、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老师叶树,动物科学邵平老师。
林鸿彬也介绍了知青林场的各组的负责人。
然后也没废话,林鸿彬带着众老师熟悉下林场。他知道搞研究人的脾气,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瞎聊上,这都被耽误了几年,现在都是在争分夺秒的抢回时间,还是尽量少干些让别人烦躁的事。
刘剑对林场比较熟悉了,他负责介绍。出了林场场部,最近的是甘蔗渣发酵场,研究微生物的叶树老师先留下来了;到了养鸡试验基地外面的蜂箱边,龚一斐教授停下来了;进了养鸡试验基地邵平老师留下来了;王守昆教授留在了鱼塘;谢联辉教授逛了一圈后回到养鸡基地的篱笆旁研究种在那里的黄瓜、丝瓜等植物;何大明老师最后停在甘蔗渣发酵场。刘剑老师给最后给叶树老师打下手,邱明林陪着。
老师们都发现了新奇的玩意,要不是林场的人喊他们一起吃饭,他们都不知道到中午了。
中午,老师们又要了两间宿舍,摆开仪器。
稍作休整,何大明老师便找到林鸿彬。
“林场长,这公社有没有玻璃厂?还有没有能打造一些简单工具的地方?”
“玻璃厂有,有个铁锅厂能造一些简单工具。”林鸿彬立即回应。
“那太好了,帮忙安排人带我过去,我去弄点工具。”
“行,还需要什么东西,我们林场一起准备。”
“那就帮忙弄些玉米粉和糖,还有手术用的手套、口罩。”
“玉米粉和糖要多少?红糖行不行?”
“红糖可以,玉米粉和红糖帮忙各搞一袋。”
“没问题!我这里还有豆粉,要不要也来一些?”林鸿彬努力的推销自己的库存。
“也可以,也来一袋吧。”
玉米粉和红糖他空间里就有,有一大堆,玉米粉现在基本是当饲料用的。红糖也熬了一大堆,一部分做了花生酥糖,剩下的都在空间仓库放着。空间里各种豆子也多,不过个头比常规豆子的大,还是用豆粉的形态出现吧。
现在用了,以后才有更多的机会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