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想到王文昌的殿试,王文昌比他还要稳重和有成算,能应付好这件事情,便没再管他。
王远正在研究新的桥梁结构,去年夏天京城郊外的一座桥,因为雨季加上建造许久,支撑不住坍塌了,有几个人不幸掉落河中,伤到了腿,虽然很快被人救出来,没有伤及性命,但也发生意外。
那个地方是因为在京城郊外,不太重要的地方,到现在朝廷也没有拨款,建造一个新的桥,他便想着自己能不能借此机会创新一下新的桥梁结构。
建桥是个大工程,王远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原本想着改造一下灰浆,发现现在的灰浆配方非常成熟,有一种是加入糯米的灰浆,高强度,高耐水性、韧性好的顶级材料之一,还有一种是加入桐油的灰浆,密封性、弹性好,是防水密封胶。
性价比最高的是白灰砂子浆,就是石灰加上砂子,属于普通砌筑砂浆,但是用途大,比上面两个顶级的材料用途更加广泛。
有成熟的一套使用体系,对各类灰浆的配比、用量和用途有严格的规定,会明确规定砌筑某种类型的墙,每平方丈需要使用多少灰浆,石灰和砂的配比是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
建筑工艺高度标准化,要想做改动并不容易,改动的成果必须建立在这套体系之上,还要说动工部尚书,最后禀报给陛下,他老人家同意之后,才能被接受与推行。
王远就此放弃,心里嘲笑了一番,他高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灰浆的配方已经非常成熟,他到底有多大的脸面还想着改进,属实有点不自量力。
桥梁的结构根据河床地质还容易改造一番,他打定主意之后,那便在这个方向上改造,沉下心,之后的闲暇时间全都花在这个上面了。
这是他第二次主动有上进心,上一次还是改造滑轮系统,总觉得整个人精神不少,一有时间他便领着王大才和小满两个人去河边实地考察,再与路边的行人们交谈一番,观测水位一般到哪个位置。
有时候还会让张定信两个人帮他计算实验数据,身边有个学问高一点的举人还不错。
晚上则在空间里面继续学习,每进行一项实验总要从基础的部分开始学,这次也不例外。
期间殿试的结果出来了,王文昌是二甲八十名,比会试的名次提高了几个,可惜的是现在京城的官员比较多,空缺的职位比之前他那个时候少很多,王文昌这个成绩考不上翰林院,在京城留不下,极有可能外放到县城做官。
王远头一次向李郎中走动关系,再借用谢家的权势,将王文昌安排在南方富裕的县城做知县,距离赵庆适担任知县的地区很近,有王远的名头,赵庆适能照顾他一番,王文昌不至于被当地的县衙欺负,还能有个照应,但还是要靠他自己才能立起来。
王远相信王文昌能做个好知县,毕竟他将王家村都管理的很好,虽然村长换了其他家的人,不是村长爷爷,但是王文昌在村中的威望也不低,一半的决策都是他实行的,可能村民中信服他的人比信服自己的人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