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张氏攒的18两银子,还有举办宴席收到的杂七杂八的银钱,主要是地主富户给的银子,大概有12两银子。
还有县衙给的禀钱8两银子,王远手里挣的3两银子。
总共有41两银子,足够这次去明清书院考试的费用。
还得想办法挣钱,王远计算着银钱,心里面想着赚钱的方法,可惜没什么思路。
次日,大伯娘很快又请媒婆上门,女方那边勉强同意,可以在县城租房子住。
王安得到准确的消息,兴奋的睡不着觉,对着齐大厨笑成一脸花。
齐大厨看着这张脸就气不打一处来,好像自己的宝贝女儿被猪拱了一样。
自从女儿满13岁之后,他就观察身边的半大小伙子,不是那个长得丑就是那个热长得矮,还有就是家里面吵得鸡飞狗跳,亲兄弟反目成仇等等,都特别不满意。
王安这人呢,则是时不时在他眼前晃悠,态度恭敬,端茶倒水,一看就知道肚子里面藏着心思,就注意到他这个人。
经过他这两年的时间,仔细观察,发现没有不良癖好,不是在酒楼待着就是回家,那些肮脏的地方也没有去过,勉强入了他的眼睛。
又经过一年的时间打听,加上他时不时休沐的时候,去王家村转悠转悠,了解到他家里面的信息,情况知道的特别详细。
弟弟读书好,年纪小小就是童生,因为全家供着弟弟读书,银钱肯定耗费特别大,但是家里面也没有越过越差,反而越过越好,在县城甚至买了靠近中央商街的铺子。
说明弟弟品行良好端正,不是那种考上童生就看不起家里面的人,也不会乱花钱,和王安的关系好,以后王安有事情他弟弟也能帮衬几把。
还有三个妹妹种植半亩菘蓝,自己去药房卖钱,赚的钱也全都是留在自己的手里面,经常看着王安领着她们三姐妹去县城买头花买吃食,敢和外人说话讲价钱,和他的女儿一样,看着就讨人欢喜,家里面也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
妯娌之间也没有大的矛盾,相互之间都能说上话。
王家村还有一个年轻的秀才,村长有本事管的好,没出过一些歪心思的人,村风正。
种种以上,说明这个王家不错,家风端正和睦,适合过日子的家庭,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齐大厨原本就有点看好王家以及王安,再加上王远年纪轻轻又成为秀才,一个小神童,更是满意。
自己的女儿对待王安的印象也不错,提起他的时候,眼睛亮亮的,脸色微红,有点害羞的意思。
自己稍微对着王安提一下意思,就等着他们王家请媒婆上门。
要求及时一定要在县城住,买不起房子也得租房子住,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宝贝女儿住在乡下,小夫妻两个要是不在一起生活,容易出事。
更何况住在城里面,他还能时不时去看望自己的女儿。
媒婆喜笑颜开的来回话,嘴里面都是祝福,两个人年轻人多么多么般配,肯定是天定的缘分等等一串的好话。
自此,王安的这个婚事算是定了下来,就等着算好日子正式嫁娶。
之前笼罩在家里面灰蒙蒙的氛围,全都消失不见,王远总是看见大伯母哈哈大笑的场景,嘴角咧到耳根,眼睛眯成一条缝。
王远则将去明清书院读书的事情告诉王大山,他一拍大腿,立马同意,激动的说着话。
“远哥儿,你一定要去明清书院读书,那里面都是好的老师还有举人进士,都是平时看不见的大儒先生,去了那里你一定能学的更好。”
王远没想到他爷爷还知道明清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