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神秘人退,论道重启
稷下学宫正殿内,刀光剑影,喊杀声震耳欲聋。林夙、祭酒和师生们与神秘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林夙手持长剑,身姿矫健,每一次挥剑都带着凌厉的气势,将靠近的神秘人纷纷击退。祭酒也不甘示弱,他运用深厚的学识和内力,施展法术,一时间光芒闪烁,神秘人的攻击被纷纷挡回。师生们也团结一心,有的拿起身边的桌椅作为武器,有的施展一些简单的法术,与神秘人顽强对抗。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神秘人渐渐体力不支。他们没想到会遭到如此顽强的抵抗,首领见状,心中暗叫不妙,急忙挥了挥手,示意手下撤退。神秘人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正殿。
林夙和祭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坚定。他们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能阻止论道的继续。整理了一下衣衫,两人重新回到座位上,全场师生也都安静下来,目光再次聚焦在他们身上。
林夙深吸一口气,说道:“刚刚的插曲并未影响我们论道的决心。接下来,我将运用历史考古学知识,来探讨‘礼’的本质。”
台下的师生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竖起耳朵,想听听林夙会有怎样独特的见解。
第二节:追溯“礼”的演变
林夙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坚定。他开始娓娓道来:“我们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看,‘礼’并非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神圣法则。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繁衍,他们需要相互协作。”
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到殿中的展示架旁,拿起一件古老的石器。“就像这件石器,它是先民们劳动的工具,也是他们生活的见证。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共同获取食物、抵御野兽,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逐渐壮大,人口增多,这些规则也越来越复杂。比如,在分配食物时,为了避免纷争,就有了一定的分配顺序和方式,这就是‘礼’的雏形。”林夙放下石器,继续说道。
“再往后,进入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礼’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原始部落的简单习俗,到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再到封建社会的礼仪规范,每一个阶段的‘礼’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
他走到一幅古老的壁画前,指着壁画上的场景说:“大家看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古代的祭祀场景。在当时,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这些程序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也是为了凝聚部落的人心。但不同的部落,祭祀的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就说明‘礼’是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的。”
台下的师生们听得入神,他们从未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礼”的起源和演变。一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讨论着林夙的观点。
第三节:“礼”非天理,人文产物
林夙的一番讲述,让全场陷入了沉思。他接着总结道:“综上所述,‘礼’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天理,而是先民们为了应对环境、维系社会所创造的‘共识性规则’。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人文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