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隔离记录(1 / 2)

清源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赵卫国是个行动派。接到周正明指令的当天下午,他就带着两名绝对信得过的年轻骨干,开着一辆不起眼的黑色帕萨特,悄然驶入了清溪县地界。没有通知县委县政府,车子直接开进了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所在的县疾控中心大院。

赵卫国五十出头,身材精干,面容严肃,眼神锐利如鹰。他出示了盖着鲜红市纪委大印的调阅函,要求查阅“黑石乡疫情防控处置相关所有原始记录”,特别是涉及路远、林静隔离期间的部分。

指挥部负责档案管理的小张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姑娘,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看着那份措辞严厉的函件和赵卫国不怒自威的脸,吓得脸都白了,手忙脚乱地打开档案柜。

“赵…赵主任,都在这里了。”小张抱出一摞厚厚的文件夹,声音发颤,“这是隔离命令签发原件,有张县长和指挥部所有成员的签批;这是隔离点每日情况报告,包括体温监测记录;这是指挥部与隔离点的通讯记录副本;这是…这是林静处长当时高烧的应急处置记录和后续用药登记…”

赵卫国面无表情地点点头,示意带来的两个年轻人立刻开始工作。他自己则拿起那份就地隔离命令原件,仔细审视。签发日期、时间、决策依据、参与决策人员签名(张为民、李国华等常委名字赫然在列)、签收记录(路远的签名笔力遒劲)……手续完备,程序合规。他微微皱了下眉,又拿起那份应急处置记录。

记录很简略:“隔离点报告:林静(省教育厅)于x月x日22:15突发高热(自测39.8c),伴寒战。已第一时间上报指挥部(通讯记录副本第xx页)。指挥部指示:密切观察,物理降温,注意保暖,等待进一步医疗支援(因道路中断无法及时抵达)。隔离点负责人路远(副县长)执行物理降温措施。次日晨体温降至38.5c,后逐步回落。期间服用指挥部协调送达的布洛芬胶囊x粒(用药记录附后)。”

记录旁边,还附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路远当时向指挥部报告林静病情的原始手写记录,字迹潦草却清晰:“林静高烧39.8,寒战剧烈!请求医疗支援!急需退烧药!路远。”

赵卫国盯着那张纸条,又看了看那份打印的应急处置记录,目光在那句“隔离点负责人路远(副县长)执行物理降温措施”上停留了许久。物理降温…贴身照料…举报信里的指控,似乎在这份冰冷的官方记录中得到了某种模糊的印证。

“通讯记录副本调出来。”赵卫国沉声道。

一个年轻干部立刻递上厚厚一叠打印纸。赵卫国快速翻到记录林静发病当晚的那几页。电台通话记录显示:路远在22:17分首次紧急呼叫指挥部报告林静高烧;22:20分指挥部值班员回复,告知道路中断、医疗力量无法抵达,指示物理降温和保暖,并记录症状;后续每隔半小时左右,路远会再次报告一次体温和症状变化,语气一次比一次焦灼;直到次日凌晨体温开始下降,报告频率才降低。

所有通讯内容都围绕着病情和处置,没有任何超出工作范畴的对话。

赵卫国又仔细核对了体温监测记录。林静的体温曲线清晰地标注着,从22:15分的39.8c,在物理降温和药物作用下,缓慢下降的过程。路远作为同处一室的密切接触者,他的体温记录也在一旁,显示一切正常。

一切看起来都合乎程序,有据可查。举报信里那些“罔顾纪律”、“未第一时间上报”、“存在重大防疫漏洞”的指控,似乎站不住脚。

但赵卫国的眉头却锁得更紧了。正是这份表面上的“合规”,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那份应急处置记录太简略、太官方了,刻意回避了“谁”、“如何”进行物理降温的关键细节。路远那张报告病情的原始纸条,字里行间透出的巨大焦虑和无力感,与这份四平八稳的打印记录形成了鲜明对比。还有那份体温监测,记录的是结果,却无法还原那个寒冷冬夜里,隔离点房间里真实发生的一切。

“同处一室”,“贴身照料”……这些举报的核心指控,在程序完备的记录下,变成了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灰色地带。那张模糊的窗影照片,更是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