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凌晨四时三十分,跨国安全协作据点的核心机房内,空气湿度稳定维持在45%,温度控制在22c±1c——此为军用级加密终端的最佳运行环境。机房中央的环形操作台上,六台搭载量子加密协议的终端呈放射状排布,主屏幕投射出的三维资金图谱悬浮于半空,蓝紫色数据流以0.8倍速滚动(经苏晚团队调试,此速率既保证数据完整性,又便于人工捕捉异常节点)。
这是苏晚与陆寒枭达成“临时同盟”后的首次正式协作。根据双方签署的《信息共享与行动协同协议》,机房已启用双重权限验证机制:苏晚的虹膜识别负责解锁“蛛网”算法的次级接口,陆寒枭派驻的技术协调员李默持有陆氏集团的电子密钥,负责同步陆氏“烬”级档案中的人事与财务数据。操作台下,星耀技术组的五名成员与陆氏派驻的两名数据分析师呈对角坐立,桌面左侧整齐摆放着《协作数据脱敏规范》与《跨团队通讯话术手册》,均为昨夜双方连夜制定的协作准则。
苏晚身着炭黑色军用战术作战服,左胸佩戴的星耀资本徽章与右肩陆氏集团的临时协作标识形成鲜明对比。她站在主屏幕前,左手腕的军用级心率监测仪显示心率79次\/分钟——较其日常基准值(67次\/分钟)高出12次,反映出对首次同盟协作的审慎。桌角的钛合金马克杯内,残留的黑咖啡已降至室温,表面凝结的浅褐色脂膜下,沉睡着三枚空的高能营养棒包装(生产日期标注为2025年10月17日,距当前时间42小时),印证团队协议签署后,已连续攻坚11小时。
“李默,陆氏‘烬’级档案中2004年‘暗夜联盟’核心成员名录是否已同步至共享数据库?”苏晚的声音透过降噪耳机传递至各操作位,语气平稳却带着指令性,“按协议第3.2条,需与北极星基金会的资金流水进行交叉比对,重点标注离职人员的账户异动。”
李默坐在右侧终端前,指尖在陆氏专属加密键盘上敲击,屏幕弹出“数据同步进度:98%”的提示框:“苏总,因陆氏老宅服务器存在通讯延迟,最后两页‘海德拉’项目财务专员名录预计3分钟后完成同步。已同步部分包含72名核心成员的人事档案,其中2004年第四季度离职人员共11人,初步筛选出与北极星基金会有资金关联的7人,待进一步验证。”
与此同时,数据分析师艾伦(星耀技术组核心成员)突然起身,将一份脱敏后的资金报表投屏至副屏幕:“苏总、李协调员,北极星基金会2004年第三季度(7月1日-9月30日)的资金流水存在显着异常。该季度累计接收匿名转账2.37亿欧元,单笔最小金额500万欧元,最大2300万欧元,资金到账后均在48小时内(误差不超过1小时20分钟)拆分至三个匿名子账户,拆分比例固定为3:2:1,且拆分节点与‘暗夜联盟’内部通讯周期完全吻合。”
苏晚快步走到副屏幕前,右手食指以每秒两次的频率轻叩终端合金边框(其研判关键线索时的典型行为):“子账户的注册属地与实际控制人追溯结果如何?是否关联‘新纪元’已知中转节点?”
“已完成首轮追溯,结果存在重大障碍。”艾伦调出子账户工商注册档案,屏幕显示三份文件扫描件,“账户A(接收30%资金)注册于开曼群岛(离岸金融中心代码KY89),账户b(接收20%资金)注册于巴拿马(代码pA12),账户c(接收10%资金)注册于瑞士苏黎世(代码ch02)。三者均采用‘三层嵌套架构’:外层为无实际经营的投资公司,中层为离岸信托,核心账户由瑞士‘苏黎世环球法律事务所’代理持有。但该律所已于2021年12月完成注销,清算报告载明‘无存续资产与负债’,实际控制人追溯链路完全断裂。”
他停顿片刻,补充技术细节:“技术组通过‘蛛网’算法的暗网追踪模块尝试反向定位,发现所有资金操作经七层暗网服务器跳转,最终指向冰岛雷克雅未克某废弃服务器集群(经纬度N64°08′,w21°56′),该集群已于2018年因火山灰覆盖停用,物理定位不具备实操价值。”
“七层暗网跳转……”苏晚的目光重新聚焦主屏幕的时间轴模块,指尖在2004年8月15日的节点上划出红色圈注,“李默,陆氏档案中是否记载2004年8月‘暗夜联盟’的决策分歧?”
李默迅速调取相关档案,屏幕弹出《陆氏集团2004年重大事件纪要》第17页:“苏总,根据纪要记载,2004年8月15日,‘暗夜联盟’联合创始人苏振海(苏总父亲)以‘海德拉’项目存在‘基因链突变风险(概率约17%)’为由,正式提交项目暂停提案;陆氏集团创始人陆擎渊(陆寒枭祖父)明确反对,主张‘技术风险可通过迭代优化规避’。此次分歧导致联盟核心层分裂为‘风险管控派’(苏振海主导,成员占比42%)与‘技术推进派’(陆擎渊主导,成员占比58%),最终于2004年10月23日正式分道扬镳。”
“时间节点完全吻合。”苏晚的语气加重,“北极星基金会的资金异常始于2004年7月,恰好覆盖‘暗夜联盟’分裂的酝酿期;拆分规则与通讯周期吻合,说明资金操作并非随机行为,而是‘技术推进派’为后续行动铺垫的资金通道。李默,同步的7名离职人员中,是否有‘海德拉’项目的核心技术或财务人员?”
李默调出人员档案列表,屏幕显示7人的姓名、岗位与离职日期:“苏总,7人均为‘海德拉’项目核心成员:技术岗5人(首席能源工程师林则明、系统架构师陈宇\/赵磊、数据分析师吴涛\/马晓),财务岗2人(项目专属财务专员周启元\/郑敏)。离职日期集中在2004年10月12日-11月3日,即‘暗夜联盟’分裂后19-42天内,且离职申请的审批人统一标注为‘陆云深’——当时陆云深的官方职务为‘海德拉’项目财务负责人(职级:经理级),根据《陆氏集团2004年人事审批权限细则》第5.3条,经理级仅能审批主管及以下岗位离职,核心成员离职需经集团副总裁及以上职级审批,陆云深的审批行为明显越权。”
“陆云深……”通讯器突然传来陆寒枭的声音,信号经三重加密处理,仍残留微弱电流杂音,“我已抵达陆氏老宅外围监控点(坐标N31°14′22″,E121°29′35″),战术终端同步接收机房数据。根据陆氏档案补充信息,林则明曾主导‘海德拉’核心反应堆的热力学模型设计,其技术方案是沈静仪(我母亲,‘海德拉’项目核心研发者)唯一认可的版本,两人合作时长5年7个月,属于沈静仪的‘核心技术依赖人员’;周启元则负责‘海德拉’项目的跨境资金核算,掌握陆氏与海外实验室的资金往来记录。”
苏晚握着通讯器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出浅白——沈静仪的名字始终是“海德拉”项目的关键谜团。她看向主屏幕上7人的证件照,林则明的照片中,白色实验服胸前别着的“陆氏研发中心特级徽章”格外醒目:“艾伦,技术组是否追踪到7人的当前行踪?是否与‘新纪元’存在关联?”
“已完成初步定位,锁定2人行踪。”艾伦调出两份定位报告,投影至右侧副屏幕,“林则明现居挪威特罗姆瑟(北纬69°40′18″,东经18°57′23″),经营‘北欧能源咨询有限公司’,工商注册主营‘可再生能源方案设计’,但通过‘蛛网’算法的暗网数据挖掘发现,该公司2022-2025年持续向‘冰岛能源科技公司’输出能源系统参数,涉及反应堆热效率计算模型、暗物质能源转化公式等‘海德拉’核心技术;周启元现居加拿大温哥华(北纬49°15′32″,西经123°06′45″),公开身份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标注‘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但学术合作渠道追溯显示,其实际为‘北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隐性技术支持,该公司母公司注册地址(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代码pA07)与‘新纪元’2019年曝光的冰岛秘密实验室(坐标N64°12′,w21°48′)完全一致。”
“生物科技?”陆寒枭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疑惑,“‘海德拉’项目公开定位为‘新型暗物质能源研发’,核心方向是能源转化,为何与生物科技产生关联?这超出项目初始框架。”
“这是‘海德拉’项目的隐藏维度。”苏晚走到主屏幕前,用虚拟激光笔在“能源研发”与“生物科技”标签间画红色连线,“我父亲苏振海的私人研究笔记(2003年10月17日记录,已同步至共享数据库)记载,‘海德拉’初始设计纲领的核心假说为‘能源波驱动生物基因激活’:通过特定频段暗物质能源波(频率区间1.2-1.5thz),定向触发生物体内休眠基因片段(主要关联细胞修复、抗极端环境功能),实现生理机能定向进化。但该假说缺乏临床验证数据,且存在基因链突变不可控风险(笔记标注‘突变概率17.3%’),故父亲坚持2004年暂停项目。‘新纪元’将能源工程师与生物科技公司关联,本质是补全当年未完成的‘能源-生物’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