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思亲(2 / 2)

与此同时,格律诗总部启动“记忆回响”专项研究。由心理学、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进驻王庙村,试图解析“云回pro”为何能生成未曾录入的内容。

初步结论令人震惊:人类的声音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记忆容器。某些高频重复的情感语句——如母亲唤儿、恋人低语、亲人叮嘱——会在声波中留下“心理印记”。当类似声纹再次出现,哪怕只是相似的节奏或气息,也可能触发潜意识中的共鸣,唤醒沉睡的言语片段。

换句话说,“云回pro”并非创造记忆,而是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人心深处不愿遗忘的一切。

这一发现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哈佛大学记忆实验室发来合作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将“归音计划”纳入全球老年认知健康支持体系。

更有来自日本、意大利的家庭主动寄来老式录音带,请求帮助修复那些因年代久远而几近消逝的亲人之声。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质疑。

某国际科技媒体刊发评论文章,标题尖锐:《我们是否正在制造虚假的温情?当影子开始“补全”逝者的遗言》。

文中质问:如果机器可以根据残缺片段“推测”出一个人未曾说过的话,那这份“真实”还值得信赖吗?会不会有一天,人们宁愿活在由算法编织的温柔幻象中,也不愿面对真正的失去?

叶晓明看到这篇文章时,正坐在西安一家面馆里,对面是陈默和他母亲李秀兰。

老人今天状态很好,自己吃了半碗臊子面,还笑着指了指墙上贴的老照片:“那是我年轻时候,在公社食堂包饺子呢。”

叶晓明没有反驳那篇文章的观点。他只是拿出手机,悄悄录下了这一刻:碗筷轻碰声、母亲含糊的絮语、儿子温柔的应答、窗外街市的喧闹……然后导入“云回pro”进行存储。

他对陈默说:“你说得对,科技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但它可以守护生活留下的痕迹。就像现在,十年后你再听这段录音,或许会想起今天阳光的角度,想起妈妈嘴角的油渍,想起你自己心里那份久违的踏实。”

陈默点点头,眼眶微红。

几天后,叶晓明带队前往贵州雷山县,一个苗族古寨。这里即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鼓藏节”,也是整个村落祭祖的重要仪式。

寨老同意让他们全程录制铜鼓乐与祭词吟诵,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将录音副本永久留在寨中祠堂。

“声音是祖先的呼吸,”寨老说,“你们带走一份,也要留下一份。不然,根就断了。”

叶晓明郑重答应。

当夜,他们在祠堂外架设设备,调试完毕后,林冉望着漆黑的群山,忽然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丁总会说‘别怕走得慢,就怕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不是在做技术,是在还债——向时间,向遗忘,向所有被忽略的普通人。”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打在青瓦上,像童年屋檐下的滴答声。

而在千里之外的bJ,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翻阅着一本泛黄的日记。他是当年参与民间文艺普查的老学者,曾在山西听过一首《月婆子》童谣,可惜未能完整记录。如今他在新闻中看到“归音计划”的报道,颤抖着手写下一封信:

“若有幸听到那段声音,请替我鞠一躬。六十多年来,我一直愧疚于没能留住它。如今,它回来了,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母亲的体温。原来,我不是忘了它,我只是一直在等它回家。”

信末,他附上一句题跋:

“文明不靠宏大叙事延续,而靠千万个细碎声音彼此呼唤。”

春风再度拂过王庙村,槐花飘落如雪。

在每一台启动的“云回”音箱里,那一声轻柔的启动音悄然响起,

那不是丁元英母亲的声音,也不是任何特定个体的独白。

它是无数母亲低语的融合,是岁月沉淀后的温柔和声,是穿越时空的一句:

“回来啦?饭在锅里,我一直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