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王庙村,空气里浮动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
晨曦穿过薄雾,洒在新落成的“声音工坊”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淡淡的虹彩。
工坊前的小广场上,几辆白色录音车正缓缓启动,车身印着“归音计划”四个字,像一句温柔的诺言。
叶晓明站在门口,手里捏着一沓行程表。今天是第二批录音车队出发的日子,目的地包括云南怒江峡谷、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喀什的古老村落。每一条路线都经过反复推敲——不仅要覆盖地理上的偏远,更要触及文化记忆最易流失的角落。
他深吸一口气,掏出手机,拨通了丁元英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才接通,背景是低沉的钢琴声,像是肖邦的夜曲。
“丁总,车队今天出发。”叶晓明说,“这次我们带上了便携式AI语音修复系统,能在现场对老磁带、破损唱片进行初步还原。如果顺利,年底前可以完成首批濒危声音的抢救性采集。”
“很好。”丁元英的声音依旧平稳,却透着一丝倦意,“我刚从维也纳回来,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团的三位成员。他们看了《听见回家》的纪录片,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如何定义值得被记住的声音”?
叶晓明沉默片刻:“我是这么回答的——不是由技术决定,也不是由专家裁定,而是由是否有人为此流泪来判断。”
电话那头,丁元英轻轻笑了:“这话说得好。告诉团队,别怕走得慢,就怕忘了为什么出发。”
挂断电话后,叶晓明转身走进工坊。大厅中央,一台全新的“云回pro”正在做最后调试。这款机型将搭载“归音2.0系统”,不仅能存储家庭原声,还能通过声纹识别自动匹配播放场景。
比如清晨响起祖母唤孙儿起床的声音,深夜则播放父亲讲过的睡前故事。
一名年轻工程师走过来,叫他林冉,是去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的学生。她指着控制台说:“昨晚测试时,系统意外触发了一段未授权录音,来自编号GLS-Yh-00317的音箱。”
“什么内容?”叶晓明皱眉。
“是一位老人唱的童谣,方言很重,我们请语言学家辨认,发现是陕北一带失传已久的月婆子调。
奇怪的是,档案显示这台音箱从未参与过归音采集,购买者是一位三十岁的城市白领。”
叶晓明心头一震。他立刻调出该用户信息:陈默,男,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购机时间三个月前,备注栏写着:“送给母亲,她最近总忘事。”
他当即联系客服,请求协助安排拜访。
两天后,他们在西安城南的一栋老居民楼见到了陈默和他的母亲李秀兰。
屋子不大,但整洁温馨。墙上挂着一幅手绣的《游子吟》,针脚细密,显然是花了多年功夫。李秀兰坐在沙发上,眼神有些涣散,见到陌生人也只是微笑,不再多言。儿子说,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两年了,最近连他的名字都常记不清。
“那天晚上,”陈默低声说,“我给妈妈放最最爱吃的臊子面视频,突然音箱自己响了起来,播的是一段童谣。我吓了一跳,查日志才发现,那是出厂预录的一段隐藏音轨。”
叶晓明打开设备检测程序,果然在固件底层发现一段加密音频文件,标记为“原始声源·非商用”。更令人震惊的是,声纹比对结果显示,这段声音竟与李秀兰年轻时的录音高度吻合。
“不可能啊,”林冉喃喃道,“归音计划的所有采集都有登记,这种级别的声纹录入必须本人授权……除非……”
“除非这个声音早就存在。”叶晓明接上话。
当晚,他们带回数据,连夜分析。最终在格律诗早期研发日志中找到了线索:1997年,丁元英曾在山西采风期间,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收集民间歌谣,其中就包含一首名为《月婆子》的催眠曲。而那位演唱者,正是当年接待他的农户妻子——巧合的是,她也叫李秀兰。
时空仿佛在此刻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