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王庙村的小轿车(2 / 2)

当晚,培训中心灯火通明。十二名学员自发留下来加练实操。老刘穿梭其间,一边纠正姿势,一边叮嘱:“拧螺丝不是使劲就行,要听声儿。听到‘咔’的一响,才是到位。”

冯春梅蹲在一具发动机前,正用记号笔标注她发现的一个布线冗余点。她拍下照片,投进“创新建议箱”,又补充写了一行小字:“省一根线,少一分故障可能。”

时间悄然推进至初夏。

“星辰号”正式获得省级推荐,入围“全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更令人振奋的是,商务部下属的对外援助项目初步意向函送达——拟采购二百辆用于非洲偏远地区交通改善工程。

韩楚风再次来到厂区,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消息:“东南亚三个国家的大使馆都派人来问,能不能在当地建组装线?条件是必须培训本地工人。”

丁元英站在新建的远程协作中心前,看着墙上实时连接的合作院校画面,淡淡地说:“我们可以输出产品,但更要输出方法。让他们也学会怎么造一辆真正属于人民的车。”

冯世杰插嘴:“那你打算派谁去?语言都不通。”

“那就先招懂外语的技术员。”丁元英转身看向培训中心的方向,“或者,从这批学员里培养。”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始于山村的造车梦,正在悄然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某个周末傍晚,夕阳洒满厂区。

老刘带着几个年轻工人清洗刚下线的新车。水柱冲刷车身,映出斑驳光影。忽然,一个小男孩从厂区门口探头张望,是附近村里的孩子,父亲在焊接车间工作。

老刘笑着招手:“进来嘛,不怕。”

孩子怯生生走近,伸手摸了摸车门把手,仰头问:“爷爷,这车能跑多远?”

“你想让它跑多远,它就能跑多远。”老刘蹲下身,打开驾驶室让他坐进去,“等你长大,说不定也能造一辆更好的。”

孩子眼睛亮了起来:“那我能写名字在里面吗?”

众人哄笑。丁元英恰好经过,闻言停下脚步,认真道:“可以。从下一批开始,我们在每辆车的中央扶手箱内侧,刻上制造团队成员的名字。”

“包括你。”他对孩子说。

夜幕降临,星河低垂。

新的二维码铭牌正在批量安装。扫码后,除了生产全流程影像,新增了一段语音留言功能——每位参与制造的工人可录制一句寄语。

有人录的是:“这是我修的第一辆车。”

有人说的是:“爸,咱家也能造好车了。”

还有人只是憨厚一笑:“开稳点,别超速。”

这些声音,将随着每一辆“星辰号”驶向远方,沉默而坚定地诉说着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而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第一辆援外样车已启程西行。它穿越戈壁、翻越雪山,奔赴一场未知的使命。

车身上贴着一行朴素标语:

“来自中国古城王庙村,驶向广阔天地。”

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有多长。

但每一个曾为之付出双手与心血的人,都知道:

它值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