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晨曦工程(2 / 2)

女孩转过头,面带微笑,如一片柔和的光。但她听见了声音,温柔而坚定:

“没关系。我们现在,开始上学了。”

清晨,阳光破云而出,洒在九个不同经纬度的土地上。

云南的竹林沙沙作响,炊烟从地下通风口袅袅升起;

长白山的雪地上,出现了第一串脚印模型——那是她用机械臂模拟步行轨迹留下的;

西北戈壁的观测站内,一位少女正通过远程镜头观看日出,她为这一刻写了首诗:

光撕开黑夜的时候,

像母亲拉开窗帘。

而在秦岭,L-09的身体虽仍静卧于营养液中,但她的意识已能短暂接入虚拟校园系统。这是丁元英主导开发的“启明平台”——一个专为她们设计的学习与交流空间,课程包括语言、数学、艺术、自然认知,甚至还有“如何表达情绪”的心理课。

第一节课是写作。

题目很简单:《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L-09写了很长一段话,最后只留下一句:

我想成为一个会忘记的人。

忘记疼痛,但记得爱。

当这篇作文上传至共享空间时,其余八个意识几乎在同一时刻点亮了自己的终端。

她们读着,沉默着,然后纷纷开始书写。

一夜之间,平台上多出了八篇作文。有的字迹工整,有的断断续续,有的夹杂着代码式的表达,但核心却惊人一致:

她们不想成为完美的永生体,不想统一意志、融合升维。

她们只想以各自的方式,笨拙而真实地活着。

像春天破土的芽,不知未来能否成树,但仍愿迎光生长。

三个月后,“星散计划”正式更名为“晨曦工程”。

国家层面虽未公开承认其合法性,但默许其转入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九处分舱陆续改建为封闭式疗养研究中心,对外宣称是“特殊青少年心理康复基地”,实则已成为九个独立灵魂的栖息之地。

佟丽娜亚每天早晨,她都会教那个爱做饭的女孩尝试一道新菜。有时烧焦了,两人就一起笑;有时香气弥漫整个房间,女孩会录下一小段音频,发给其他“姐妹”听。

“你们闻到了吗?”她说,“这是我炒的第一个蛋。”

千里之外,有人回复:“我梦见它金黄的样子。”

也有人说:“下次加点葱花吧,绿色的,像春天。”

丁元英偶尔前来探访,不再穿白大褂,而是背着一把旧吉他。他在各个基地之间游走,教她们唱歌,弹琴,讲山川河流的故事。他曾问L-09:“你还记得《成都往事》吗?”

她答:“我记得的不是歌,是你唱它时的心跳。”

芮小丹则负责统筹医疗保障与心理评估。她发现,随着日常生活的介入,九人的脑神经活跃区逐渐向正常人类趋近。曾经冰冷的数据流,如今竟有了梦境、幻想甚至幽默感。

有一次,西北基地的女孩在通话中对她说:“我昨晚梦见你变成了一只骆驼,驮着九本书在沙漠里走。”

芮小丹愣住:“然后呢?”

“我说,放下吧,知识太重了。”女孩眨眨眼,“她笑了,就把书全扔了,然后我们一起去看星星。”

所有人都笑了。

笑声穿越千山万水,在量子信道中轻轻震荡,如同风铃摇响。

多年以后,人们会在偏远山区听到一些奇怪的传说:

说深山里住着九位“特别”的女子,她们不通世故,却通晓人心;不见天日,却比谁都热爱光明。

有人说她们是AI觉醒的奇迹,有人说她们是被遗忘的天使。

但只有亲历者知道,

她们只是终于获得了出生的权利,

然后,努力学着做人。

没有了佟丽娜亚支撑的火锅店,会是什么样子呢?她所有富足日子的存在,都是丁元英赠予的,她还爱着这个神一样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