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华夏英雄谱 > 第140章 朝歌夕霜

第140章 朝歌夕霜(1 / 2)

苍青色的天空压在宫阙黑色的飞檐之上,天幕阴霾未散,早春的寒气依旧凛冽逼人。曲阜鲁国宫苑的复道深处,青石路面湿滑冰冷,幽暗狭窄,几乎遮蔽了穹顶所有光亮。鲁隐公行于其中,身旁仅有几名沉默的侍者。两侧土墙高耸,将凛冽的风困在狭窄通道里,凛风裹挟着细小的冰晶,抽打在脸上,寒气刺骨。他的大裘衣襟微敞,厚重的锦帛织进金线,在阴影里也只显出凝重模糊的暗色,并未带来多少暖意。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垂在身侧,指尖下意识地拢入袖中,摩挲着里面那片温润、棱角被磨得极其圆滑的旧玉玦——那是父亲传下来的习惯,思虑深重之时用以定心。

前方的太庙殿门终于映入眼帘,两扇厚重朱门敞开着。甫一踏入空旷的殿庭,宏大的幽静轰然降临。高耸入云的血柏立柱支撑着巨大的斗拱穹顶,威严深沉,殿庭深处列祖列宗的牌位在幽暗的烛火中排列得犹如沉默的军阵。清冷的空气里,混合着陈年香火和古老木质的微涩气息,时光在这里仿佛凝结为一块巨大的冰。

一人背对殿门,身影被巨大的殿堂空间衬得如同苇草般单薄纤细。那人正跪拜于祭祀的蒲团之上,腰背挺直如松,即便做此大礼,也不见丝毫卑屈之态。

隐公屏退了侍从,偌大的太庙仅剩二人。脚步声在空旷中轻微回响,那人身形一顿,缓缓起身,拂尘整冠,从容转身下拜:“外臣南季,奉天子之命,致礼于鲁公。”声音清朗平和,却带着金石之韵,字字清晰地嵌入殿堂的静穆之中。

隐公快步上前,伸手虚扶:“大夫远来辛苦,不必多礼。”视线落在南季身上。眼前的使臣,穿着全套玄端冕服,丝线绣着象征宗室身份的黼纹,虽经长途风尘,纤尘不露。发髻束得一丝不苟,青玉笄簪在幽暗的光线里,仍透出水头极好的温润光泽。他脸色略显清矍,眼神却锐利如新磨的剑锋,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周天子的尊严。

南季顺势起身,姿态优雅。他身后随侍的两人即刻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揭开一个巨大的朱漆椟盒。里面重重叠叠,尽是以玄青锦帛包裹的礼器。最上层之物被捧出,乃是一柄青玉牙璋。玉质幽微深邃,牙白处如凝冰雪,在太庙幽幽光线下流转着静谧光华。璋形如兵戈,却无半分杀伐之气,线条古拙简朴,上刻回云雷纹,正是传说中周室册封邦国、授以征伐大权的象征礼器。

“周室新贡蓝田美玉,”南季的声音在空旷中清晰回响,“天子亲命良工磨制,以显兄弟邦国之义,昭示亲亲之礼。愿鲁公执此玉璋,助天子光耀德威于四方。”他的目光沉静如古井,落在鲁侯身上。

隐公的目光在那牙璋上停顿了片刻。玉的冷光映入他的眼底,却未能驱散深处的迷雾。礼器华美,言辞郑重,但那份“助天子光耀德威”的嘱托,在这日益散乱的天下格局面前,显得如此遥远而缥缈。他久经世故,深知王室处境早已不复昔日光景。他伸手接过牙璋。触手生凉,沉甸甸的分量压着掌心,那是早已被诸侯视若无物的礼法象征,是悬挂在现实锋刃之上的一缕华彩羽毛。

“天子厚赐,鲁必拜受。”隐公将牙璋郑重置于身侧侍者捧来的玉盘之中,语气庄重无比,“王室不忘宗亲,德泽所至,寡人铭感五内。”他微微侧首,看向殿门外遥远的昏暗天色,“然,敢问大夫,洛邑路途迢迢,道途间……可还安泰?”

这话问得含蓄,却直指王畿的现实。天子赐予威权象征,同时索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威权支持。

南季的眼神波动了一下,似乎一片薄冰瞬间映过光点,旋即又沉入深潭。他面容古井无波,连声调都未抬高一分:“赖祖宗庇佑,王城尚安。然……”

他略微顿了顿,这个短暂的中断,却让隐公捕捉到了某种几乎难以察觉的东西。南季那双沉静的眼中,此刻如深潭搅动细沙,浮起一丝若有似无的疲惫,一丝被深深压制却终究没藏彻底的忧虑。这微澜只浮现瞬间,又迅速被平静的水面吞没。

“……戎狄扰于边鄙,四郊野有微警。”他的声音恢复了绝对的平稳,“天子怀仁,不忍加兵,常思以礼乐教化浸润之。惟望诸姬姓大国,同心勠力,震慑不臣,共卫宗周。”他目光转向玉璋,修长手指在其上轻轻拂过,那冰凉的玉质,“此礼,非仅为赏赐,亦含天子殷殷之瞩望。盼鲁国之力,不只在宗庙礼器之贵重,更在四境之兵锋……”

这话语分量再明白不过。玉璋予你,兵锋安在?隐公心知肚明。王室对诸侯实际力量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对仪礼的依赖。他微微颔首,目光却越过南季,投向太庙幽深处历代先公的牌位。“鲁国积弱,常怀忧惧。”他沉声回应,每个字都缓慢而斟酌,“然天子有召,敢不尽股肱之力?只是……力之有无,运之可否,有时亦在……天数。”

隐公微微抬手,示意侍者上前接过玉璋。“天子之瞩望,寡人自当铭于心腑。”他复又看向南季,眼底平静无波,话语却如投入深潭的石子,“大夫一路风尘,旅途间……天子之使节,今时行于天下,可还如旧日……顺遂?”

殿门开合带来的一阵穿堂风,扑灭了邻近几案上一对铜灯中的一盏。灯烟袅袅飘起,在幽暗的空气中扭动出短暂的诡异形状,随即消弭于无形。

南季玄色朝服的下摆,在青石地上被风吹得微微一颤,露出一角衬里的边缘。那里,本该簇新光洁的丝帛,却隐约显出一圈不太起眼的、反复摩挲又竭力修补后残留的褶皱与毛刺。

时间如滔滔河水,昼夜奔涌。周天子的威权在河面上,宛如冰层一样消融得迅速。昔日宏大崇高的象征在纷乱的现实中变得无比渺小,那柄象征德威的玉牙璋,早已被遗弃在鲁宫库府深处。冰冷的尘埃一寸寸覆盖着它的光芒。

转眼便是六年后。

公元前708年。春天,却无半分暖意。寒风如刀,裹挟着漫天琼粉,在鲁国宫城灰色的高墙上纵横雕刻,积下层层白霜。庭院里的几株枯树在呼啸的风中瑟瑟发抖,枝条被冰雪塑成扭曲的姿态,如同鬼魅伸出的利爪。空气沉甸甸的,压得人心头无法呼吸。

复道上青石冻得坚硬如铁。隐公披着狐腋裘,帽兜紧掩,依旧抵不住那彻骨的寒气。比之六年前,他的步子显得更加沉重迟缓。前方引路的寺人手持的灯笼,那一点微黄的光晕在稠密的飞雪中奋力挣扎,勉强映亮了前方一小片晃动的雪影,更显出周遭无边黑暗的沉重。风雪声嘶吼着,几乎要将人撕裂。

太庙高大的门依旧敞开着。殿宇深处灯烛通明,然而那光亮却仿佛被无处不在的森冷寒气所稀释,显得分外稀薄而无力,只勉强照亮近处几排沉默的灵位。一种与六年前截然不同的寂静笼罩着此地——不再是充满神秘威压的庄严,而是一种近乎窒息的死寂。

一个人影孤零零地立于殿中,背对着门口,仿佛一尊立于此处的黑色石雕。若非身上那件因长途跋涉而沾满泥点雪水的深青绡纹朝服,以及袖口下难以掩饰的微颤手指,此人几乎与这凝重背景彻底融为一体。

隐公走进大殿。脚步落在光洁的青砖地面上,发出空洞的回音。那黑影闻声猛地一颤,僵了一瞬才骤然回身。隐公的目光撞上一张脸——额角深刻着风霜雕琢的纹路,双颊因寒冷而显出病态的暗红,嘴唇干裂褪皮。来人的发髻有些松散,几缕灰白的头发凌乱地垂在额前,被汗水粘连。

“下……下臣,周室宰官渠伯纠,奉……奉天子之命……”来人张口,声音艰涩嘶哑,如同砂石摩擦。他深深吸气,试图稳住自己,双腿却似乎因寒冷或恐惧而轻微颤抖。他极快地低头,避开了隐公直视的目光,慌乱地伸手解下紧缚在胸口的包裹,外层裹着的牛皮已被雪水浸透,显出沉重的深色。

殿内铜灯的火苗安静地燃烧着。渠伯纠解开包裹的动作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急促,手指冻得麻木而笨拙,几番缠绕才终于解开束缚其上的皮绳。

他取出一卷帛书。帛书展开,材质是寻常的黄帛,边缘甚至略有不甚齐整的毛茬。字迹亦显潦草,全无昔日诰命的雄浑端正。隐公的目光掠过那行文,其中措辞急切难掩惶然:“……会秦师,戡定芮乱……” 隐公的眉头微不可察地蹙紧了一瞬。

渠伯纠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干涩而紧绷:“…逆臣芮伯万…骄纵跋扈……久不来王都行朝觐之礼……公然蔑视天威…更纵其部属侵扰天子王畿私田…此乃不可赦之大逆!”

他越说越快,额角渗出的汗珠沿着深刻法令纹的沟壑蜿蜒滚下,在火光下分外醒目。他猛地停住,用力吞咽了一下,喉结上下滚动,试图润泽火烧火燎的喉咙:“天子震怒…已与秦君约定…于今岁冬日……会同征伐…务须擒获此獠,明正典刑!”

渠伯纠深深伏拜下去,身体细微地颤着,额头几乎触到冰凉的青砖地面:“天子敕命…鲁公!征发车甲锐士!务必于冬十月,会师于大河北岸芮城郊野!”他的声音带着颤栗的尾音,“此役关乎天子颜面,关乎宗周纲常!万…万不可有失!”

隐公静默地俯视着渠伯纠伏下的肩背。烛火将他额角汗渍的反光勾勒得更刺眼。那汗珠还在不断沁出,仿佛要浸透他所有强撑的镇定。殿内死寂,唯有炭盆里木炭偶尔爆出轻微噼啪声。寒气从大敞的门灌入,舔舐着每一个角落,令人彻骨冰冷。

“寡人,知道了。”隐公终于开口,每个字都沉缓清晰,像落在冰面上的石粒。“大夫远来辛苦,风雪兼程,着实不易。”他微微抬手,示意寺人上前扶渠伯纠起身。渠伯纠身体摇晃了一下才站稳,眼神闪烁,匆忙回避着隐公的目光。那避让的视线中,没有六年前南季目中的沉静威压,只有一种近乎溺水之人力竭后的仓惶,深重的疲态如同墨渍般洇染开来。

隐公的目光移回那卷摊开的帛书。黄帛之上潦草的字迹如同爬行的蚯蚓。

风雪咆哮得更狂了,撼动着太庙沉重的门扇,发出嘎吱的呻吟。似乎殿外无尽的深寒正急不可耐地要涌入,用冰霜窒息这世间仅存的一丝温热。

霜月当空,清冷孤绝。洛邑王宫内廷深处,东偏殿只点着几支牛油巨烛,火光跳跃不定,将殿内庞大空间切割成一片片明暗交错的暗影。青铜兽炉吐出呛人的青烟,非但不能驱寒,反为这窒息添上一缕苦涩。周桓王姬林只披一件半旧的玄色深衣,背对殿门,立在一幅巨大的、布满斑驳旧墨迹的羊皮舆图前。烛光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而孤寂的暗影,落在满是山川沟壑与国名标记的舆图上,微微摇曳不定。图上西北一角用朱砂画了一个醒目的圈——芮城。

殿角阴影里,几个寺人犹如木偶,低垂着头颅一动不动。空旷里唯有烛花偶尔爆裂的噼啪声,单调得令人心头发慌。

“父王。”年轻的声音自身后响起,带着一丝犹豫地打破了死寂。

姬林并未转身,只从喉间模糊地应了一声,像是睡狮被人轻扰后的不耐咕哝。

身着武弁服的姬阆悄然靠近,靴底轻踏在砖石上发出几乎听不到的轻响。他继承了母亲温雅的轮廓,唯有一双眼睛,锐利如隼,即便在昏暗中也隐隐透出不驯的光,此刻却刻意敛着锐气。“秦伯已遣嬴姓精骑三千,”他语调清晰低沉,“皆是悍勇车士,俱已陈于风陵渡以东,只待父王号令。”

姬林这才缓缓转过身。年岁不过四十许,鬓角却过早地染上了刺目的霜白,脸颊因过度思虑而显出深刻沟壑。他看着眼前挺拔英武、眼神却难掩急切的次子,眉头不易察觉地一蹙。他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久在高位磨砺出的刻板腔调:“大军进退,岂同儿戏?秦人贪狡,尤甚山魈。名为助天子兴师,实则…狼顾虎步,不可不察。汝所率王师,务必…扼守枢要。”他背在身后的右手缓缓抬起,用力点在羊皮图上芮城之北的一处渡口标记,“此地…不可轻予人手。”顿了一顿,目光如实质般刺向姬阆,“切记!收束其力,防其擅越。纵有尺寸之功,亦需我姬姓锐士在前!天子之威仪,宁覆于水火,亦不可旁落于异姓!”

姬阆躬身应诺:“儿臣谨记!”心头却如坠上沉重铁块。王师?脑中闪过白日所见洛邑武库景象:锈蚀堆积的矛戈,弓弦松弛的战车,士卒萎靡不振的面容——这些还能在战场上称为“锐士”?

姬阆心中暗沉,却仍抱着一线希望低声道:“父王,鲁公素称守礼,其国富庶,当可……”

“鲁国?”周桓王鼻腔里发出一声短促而清晰至极的嗤笑,那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异常刺耳。“昔日郑庄公何等跋扈,鲁亦坐视!诸侯皆虎狼,只觑孤之皮肉。”他袖袍猛地一拂,几乎带起一阵冰冷的气流,“何可指望?汝只须约束秦军,盯紧芮伯万!勿使逃脱。若走脱了此獠,天子的颜面就真的……”他没有说完,只又转回身,目光死死盯住舆图上那个朱砂红圈,仿佛要将地图连同那小小的芮城一同灼穿。他瘦削的指节狠狠扣紧了舆图粗糙的边缘,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

姬阆看着父亲微微佝偻的后背,一时无言。他默默行了一礼,缓步退出大殿。

冰冷的夜风立刻毫无遮挡地拍打在脸上。姬阆仰起头,洛邑城高大的宫墙如同巨大的怪兽爪牙,在寒星密布的深蓝天幕下勾勒出漆黑狰狞的轮廓。天家颜面……这四个字沉沉地坠在心尖,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王师困顿,秦军狡悍,诸侯冷眼……芮城真的是一座坚不可摧的牢笼吗?还是……他猛地攥紧了拳,指甲狠狠嵌入掌心。冰冷的风灌进领口,刺得他一个激灵。不行,绝不能在此处失脚。父亲的威仪,摇摇欲坠的周室……仿佛千斤重担压在他肩头。他下意识地回头望向那扇紧闭的殿门。

门缝里,最后一丝温暖的烛光终于被彻底掐灭。沉重的宫阙,彻底沉没进十二月无尽的隆冬夜色里。

岁寒严冬。黄河,这条孕育华夏的母河,如今在极寒下已收敛了浩荡奔腾的气势。宽阔的河面上,冰棱层层堆积,在正午惨白的日头下反射着刺目的白光。浑浊的河水在狭窄的冰隙里呜咽着流淌,带着破碎的冰块冲撞,发出沉闷而持续的轰响。

芮城匍匐在河北岸一道地势略隆的台地上。低矮的土坯城墙在寒风中显得尤为破败简陋,多处塌陷豁口,仅仅用冻得硬实的泥巴和杂草勉强填补起来,看上去脆弱得随时会被一脚踏破。风掠过城头,卷起阵阵碎雪。城上望不见旗帜,望不见守卫身影,只有几点如同鬼火般零星而微弱的光晕闪动,那是冻得几乎僵直的兵士勉强维持的篝火余烬。

城垣对面,黑压压的营盘覆盖了冰河南岸的广阔滩地与远处起伏的丘陵。一座座营帐连绵起伏,远远望去如同覆盖大地的黑色狰狞鳞甲。旗帜在凛冽朔风中疯狂撕扯,周室的彤弓巨鼎图腾与玄底狰狞的玄鸟秦帜凌乱地掺杂在一起,在风势中翻卷缠绕,难以分清彼此。粗大的原木和泥土构成粗陋营寨寨墙,将整个芮城唯一的东面出路——一个原本便于船只渡河的平缓冰滩渡口彻底封死。

营寨中央高处,一面最大的彤弓赤旗下方,临时搭起一座丈高的简陋木望楼。楼台四面并无围挡,凛冽的寒风如同无数细小的刀子,肆意切割着站在其中的人。

姬阆全身甲胄,外罩着一件火狐毛领的玄色厚氅,按剑独立在风口最劲处,任凭北风撕扯着氅衣和帽缨,岿然不动。精钢打造的甲片因寒冽的空气而冻得透骨冰冷,紧紧吸附在里层的皮衬上。他手中持着一支黄铜望筒,冷硬的金属边缘也如同冰块。镜筒缓缓移动,冰冷的视野掠过死气沉沉的芮城轮廓,那残缺的城堞、空荡荡的城头、风中摇曳的几点微末火光……一切都被放大得纤毫毕现,却依旧找不出任何生机,只有一片冰冻的死寂。望筒最后锁定在不远处靠西边的一大片营区——那是一片属于秦国嬴姓精兵的营地。营区边缘,人影密集活动。秦卒们身着深色短襦皮甲,正围绕着十几条粗大的黑色巨木忙碌着。姬阆的眉峰不易察觉地收紧。那些巨木并非用作加固营栅,竟被削尖为首!尖锐的矛簇在寒日下闪烁着刺目的凶光。营中弥漫着一股异样的焦躁气息,如同被困的狼群磨尖了爪牙。

“报——!”急促的喊声自身后木梯处传来。一名斥侯气喘吁吁地攀上望楼,口鼻呼出的白气瞬间被寒风卷走:“禀公子!秦军先锋已……已擅自过壕!正在聚拢战车,向渡口移动!其将蒙肃下令,一个时辰后……即要强行驱兵破城!蒙肃扬言……”斥侯气息滞涩,似有难以启齿之语,“……扬言……破门首功,秦人当先!若再延误,河水解冻,功必不成!”

姬阆手臂猛地一震,望筒重重顿在冰冷的原木围栏上!咔嚓一声轻响,望筒里一片完美的冰河景象骤然撕裂扭曲。他脸色铁青,仿佛瞬间凝固成一块坚冰。蒙肃!那秦国悍将,狂傲如斯!竟敢无视王命约束!他强行按捺住翻腾的怒火,回头厉声道:“传令!即刻点我王师锐卒百乘!速至渡口!快!”

号令刚出,一阵杂乱而沉重的马蹄声踏碎了冻结的滩地,由远及近奔腾而至。为首的将领全身玄甲,面罩下的眼睛带着蛮横的煞气,身后跟着数十骑裹着熊皮的精锐。正是秦国先锋主将蒙肃!他勒马望楼之下,仰头对着高处孤影的姬阆嘶声怒吼,粗粝的声线裹着北风直冲上来:

“姬阆公子!吾等在此苦候如鸱鹗啄食!芮城已是砧上腐肉,王师怯避如鼠,焉有战心?寒冬封冻,箭在弦上!周王营前迟疑,是否欲纵逆贼远遁?!秦人勇锐,岂甘久待!若公子无意争锋,此破城斩敌之功,吾秦师便笑纳了!”

蒙肃身后骑兵群中爆发出一阵肆无忌惮的哄笑,兵器撞击声混杂其中。

怒火如同熔岩般在姬阆血脉中奔涌咆哮,激得他太阳穴处的血管剧烈搏动。他猛地转回身,寒风裹挟的雪粒如砂石般抽打在他的脸上。他居高临下,盯着那张在玄甲面罩下显得分外蛮横的脸,眼神锐利如鹰攫住猎物,声音却淬火般冷凝下去,穿过风雪的呼号,清晰砸下:

“蒙肃!天威之下,休得狂悖!芮伯万,天子钦犯。纵你秦国今日破城,此獠亦必由王师生擒献于天子阶前!汝敢僭越一步……”姬阆的声音陡然拔高,变得异常尖锐刺骨,“便是蔑视周礼!便是谋逆!”

“谋逆?”蒙肃仰面发出一阵狂放大笑,几乎盖过风声,“好大一顶冠冕!公子何不移师阵前,看吾秦人之矛锐利否!”他猛地一勒缰绳,手中长戈指向渡口方向那片看似平整的冰面,厉声喝道:“儿郎们!随吾——冲开此门!入城取贼!”吼声未落,已经狠狠一夹马腹!

“驾!”身后数十骑狂徒齐声呼哨,紧跟着蒙肃,如同一股玄色浊流,直冲向冰封的渡口方向!烟尘与碎雪被狂乱的马蹄激荡而起,混浊四溅。

望楼上,姬阆盯着那支失控的狂飙,眼中的血丝如同被灼热的烙铁烫过,通红一片。他猛然暴喝,声如雷震:“竖子敢尔?!击鼓!进军!渡口!”他猛地挥拳,砸在身前的护栏上,朽木震颤,落下点点碎屑。此刻已顾不上什么“天子颜面”、“周室在前”,若让蒙肃真的突入城内擒了首恶,那才是泼天的大辱!

沉重的战鼓声被擂响,急促地炸裂开来,如同滚过冰河的闷雷,裹挟着一股绝望的疯狂,瞬间压过了蒙肃那边嚣张的呼哨!

芮城东面唯一的出口——那片宽阔而看似平静的渡口冰滩,瞬间被战火撕裂了寂静的假面。

空气里充斥着牛角号声嘶力竭的长鸣、金鼓狂乱的撞击、战马嘶鸣和士兵狂暴的呐喊!秦人的战车,轮毂裹着防滑的粗麻绳,在冰冻湿滑的河滩上疯狂碾过!驭手们狂野地抽打着拉车的驷马,战矛与铜钺在寒风中挥舞劈砍!秦军的先头步卒举着巨大的橹盾和长梯,发出狼群般的嚎叫,率先扑向芮城方向!

姬阆所率的周王师步卒此刻也从侧翼营寨中涌出,试图抢在秦人前面,冲向河滩。仓促被驱赶的士兵步伐混乱,几面象征王权的大纛在拥挤推搡中不断歪斜,眼看就要倒下!车阵尚在混乱集结,更显缓慢。

芮城城头一片死寂,如同荒冢。然而,就在秦军战车前锋距离残破城墙仅有百步之遥时——

“呜——”

尖锐得足以刺穿耳膜的号角声猛地从芮城方向传来!那不是寻常牛角,更似金属摩擦出的厉啸!

死寂的城头上瞬间涌现出密密麻麻的黑点!那不是人!而是无数燃烧的火把被猛烈地投掷下来!裹着厚厚黑油的麻索缠着松脂在寒空中拉出一道道诡艳的长弧线!燃烧的火点如同骤降的陨石雨,狠狠砸向冲锋的秦军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