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凤姐儿效戏彩斑衣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凤姐儿效戏彩斑衣(2 / 2)

王夫人站起身,笑着说道:“老太太不如移步到暖阁里的地炕上坐,这样会舒服些。这两位亲戚也不是外人,我们就陪着您一起。”

贾母听后,笑着说:“既然这样,那不如大家都移过去,不是更暖和吗?”

王夫人说:“只怕里面坐不下那么多人。”

贾母笑着说:“我有办法。现在不用摆那么多桌子,只用两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大家挤在一起坐,既亲切又暖和。”

大家都纷纷赞同道:“这样才有趣。”

说着,众人便开始重新布置席位。一群媳妇们赶忙将之前用过的残席撤下,在屋内顺直方向并排放好了三张大桌子,又重新添置、更换了新鲜的果品和佳肴,一一摆放整齐。

贾母见一切准备妥当,便开口说道:“大家都不用拘泥于礼数,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

言罢,她便让薛姨妈和李婶坐在正面主位,自己则面向西边坐下。

接着,她又招呼宝琴、黛玉、湘云三人,让她们紧紧挨着自己左右两侧就座。

随后,贾母看向宝玉,说道:“你挨着你太太坐。”

于是,宝玉便被安排坐在了邢夫人和王夫人中间。宝钗等姐妹则坐在西边,按照顺序依次排开。

接着是娄氏带着贾菌入座,尤氏和李纨中间夹着贾兰,再往下,横头位置坐的是贾蓉的妻子。

安排好座位后,贾母又说道:“珍哥儿,你带着你兄弟们去吧,过一会儿我也准备睡了。”

贾珍赶忙应承下来,随后众人又一同走进屋内。

贾母说道:“赶紧去吧!不用再进来了,刚坐下没多久,又都站起来。你快去好好歇着,明天还有重要的事儿呢。”

贾珍连忙答应着,又笑着说道:“把蓉儿留下来斟酒才好。”

贾母笑着回应:“哎呀,还真把他给忘了。”

贾珍应了一声“是”,便转身带着贾琏等人出去了。贾琏和贾珍二人自然满心欢喜,当下便吩咐人把贾琮和贾璜各自送回家去。之后,他们就拉着贾琏一起去寻欢作乐、尽情享受去了,这里暂且不表。

这时,贾母笑着说道:“我正寻思着呢,虽说眼下有这么多人在这儿取乐,可竟然没有一对是夫妻都健在的,一下子倒把蓉儿给忘了。这下可算齐全了,蓉儿你就和你媳妇坐一块儿,也算是团团圆圆的了。”

正说着,有个负责家里事务的媳妇进来回禀说戏班准备开戏了。

贾母笑着说道:“我们这些婆媳、姑嫂正聊得开心,这会儿开戏又得吵吵嚷嚷的。再说那些唱戏的孩子们熬了一夜,肯定怪冷的。也罢,让他们先歇一歇吧。把咱们家的女孩子叫过来,就在这戏台上唱两出戏,让大伙瞧瞧。”

那些媳妇们听了,赶忙答应着出去了。她们一边忙着派人去大观园传人,一边又到二门口让小厮们做好伺候的准备。

小厮们听了吩咐,急忙跑到戏房,把戏班里所有成年的人都带了出去,只留下那些小孩子们。

这时,梨香院负责教导的师傅带着文官等十二名小戏子,从游廊的侧门走了出来。

几个婆子手里抱着几个软软的包裹,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抬箱子,就估摸着把贾母平时爱听的几出戏的戏服给包了过来。

婆子们带着文官等人进去给贾母行了礼,然后就垂手站在一旁。

贾母笑着说道:“大正月里的,你们师傅也不让你们出来玩玩?你们打算唱什么?刚才那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还是来点清淡的好。你们看看,薛姨妈、李亲家太太,她们家里都是经常看戏的,不知道看过多少好戏。这些姑娘们也比咱们家的姑娘见识广,听过不少好曲子。现在这帮小戏子又是出自有名的戏班,虽然年纪小,可唱功比那些大戏班还强。咱们可不能让人挑出毛病来!得想个新花样。让芳官唱一出《寻梦》,就只用箫来伴奏,笙和笛都不要用。”

文官笑着说道:“老太太说得是,我们的戏自然入不了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也就听听我们唱得是否字正腔圆,听听我们的嗓子怎么样罢了。”

贾母笑着说道:“正是这个理儿。”

李婶和薛姨妈听了都高兴地笑着说:“这孩子真机灵!她也跟着老太太拿我们开玩笑。”

贾母笑着说道:“我们这本来就是随便玩玩的,又不出去卖艺赚钱,所以唱得不太合大家的口味。”说着,又接着说道:“让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化戏妆。就唱这两出,让她们听听不一样的。要是想偷懒省点力气,我可不答应。”

文官等人听闻吩咐后,赶忙去准备登台表演。先演的是《寻梦》,接着是《下书》。

表演时,台下众人都安静极了,没有一点声响。

薛姨妈见状,笑着说道:“说实话,我看过的戏没有几百场也有几十场了,还从来没见过用箫管来伴奏的呢。”

贾母听后,说道:“也有用箫管伴奏的情况,只是像刚才《西楼·楚江情》那一支曲子,大多是小生吹箫来配合演奏的。像这样成套用箫管伴奏的确实少见,不过这也得看主人有没有这个讲究。这有什么稀奇的?”

说着,贾母指了指湘云,接着说道:“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她爷爷手下有一班小戏子,偏巧有个会弹琴的也加入其中。像《西厢记》里的《听琴》,《玉簪记》里的《琴挑》,还有《续琵琶》里的《胡笳十八拍》,竟然能真的弹。跟现在这个比起来,怎么样?”

众人听了,都纷纷说道:“这可太难得了。”

贾母听了,便叫来一个媳妇,吩咐她去让文官等人吹奏一套《灯月圆》。媳妇领了命令,便赶紧去了。

当下,贾蓉夫妻依次向大家敬酒走了一圈。凤姐儿见贾母心情格外愉悦,便笑着提议道:“趁着这些说书的女先儿们都在,不如让她们击鼓,我们玩个‘春喜上眉梢’的传梅游戏,怎么样?”

贾母听后,笑眯眯地说:“这个主意好,正合现在的气氛和景致。”

于是,她赶忙让人拿来一面装饰有铜钉、花纹精美的黑漆令鼓,交给女先儿们击打,同时从席上取了一枝红梅。

贾母又笑着说:“传到谁手里鼓声停了,谁就得喝一杯酒,并且还要表演个什么节目才行。”

凤姐儿接着笑道:“要我说啊,谁能比得上老祖宗呢,要什么有什么。像我们这些不太会表演的,玩起来多没意思。我觉得应该雅俗共赏,不如这样,谁输了,谁就讲个笑话吧。”

大家听了,都知道凤姐儿平时就擅长讲笑话,她肚子里装着数不清的新鲜趣事。现在听她这么说,不仅在座的人都很高兴,就连那些在地下服侍的仆人、小孩子们也都开心起来。那些小丫头们赶紧跑出去,找这个姐姐叫那个妹妹,告诉她们:“快来听啊,二奶奶又要讲笑话啦!”不一会儿,众丫头们就挤满了一屋子。

游戏和表演结束后,贾母吩咐人端上一些汤点、果品和蔬菜给文官等人享用,随后便让人击鼓助兴。

那些女说书艺人都十分熟练,击鼓的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有的如同残漏将尽时的滴水声,有的好似豆子迸溅般急促,有的仿佛受惊的马匹般胡乱奔逃,有的又像闪电般骤然闪亮又瞬间暗淡。

鼓声慢的时候,传递梅花的动作也慢;鼓声急的时候,传递梅花的动作也快。恰巧这时,梅花传到了贾母手中,鼓声戛然而止。

大家见状,都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贾蓉赶忙上前给贾母斟了一杯酒。

众人都笑着说:“自然是老太太先有喜事啦,我们也能跟着沾沾喜气。”

贾母笑着回应:“这酒倒还罢了,只是这讲笑话嘛,倒有些让我为难。”

众人纷纷说道:“老太太讲的笑话比凤姐儿的还好还多呢,赏我们一个,让我们也乐一乐。”贾母笑着说道:“也没什么新鲜逗趣的,不过是我这厚脸皮的老太太讲一个罢了。”

接着便讲了起来:“有一户人家,养了十个儿子,娶了十个媳妇。只有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嘴还特别甜。公婆最疼爱她,成天说其他九个媳妇不孝顺。

“这九个媳妇心里委屈,就聚在一起商量说:‘咱们九个心里其实都很孝顺,只是不像那个小蹄子嘴那么巧,所以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就只说她好。这委屈咱们该跟谁诉说?’

“大媳妇比较有主意,就说:‘咱们明天去阎王庙烧香,跟阎王爷说说,问问他,咱们托生成人,为什么单单给那个小蹄子一张巧嘴,咱们却都这么笨?’

“大家听了,都很赞同,说这个主意不错。

“第二天,九个媳妇就都到阎王庙烧了香,然后九个人都在供桌底下睡着了。

“九个魂魄专门等着阎王爷驾到,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正着急呢,只见孙悟空驾着筋斗云来了,看到九个魂魄,就要拿金箍棒打,吓得九个魂魄赶紧跪下求饶。

“孙悟空问怎么回事,九个人忙把事情经过仔仔细细地告诉了他。

“孙悟空听了,把脚一跺,叹了口气说:‘这其中的缘由幸亏你们遇到了我,要是等阎王爷来了,他也未必知道。’

“九个人听了,连忙求道:‘大圣发发慈悲,帮帮我们吧。’

“孙悟空笑着说:‘这倒不难。那天你们妯娌十个托生的时候,刚好我去阎王那里,因为撒了泡尿在地上,你们那个小婶子就喝了。你们现在要是想变得伶俐嘴巧,我这儿有的是尿,再撒一泡给你们喝就行了’。”

说完这话,大家都被逗得笑出了声。凤姐儿也跟着笑着打趣道:“行啊,得亏咱们都是嘴笨不会说的,不然啊,指定也沾上那‘猴儿尿’的晦气了。”

尤氏和娄氏听了,都笑着转头看向李纨,打趣说:“咱们这儿谁沾过那‘猴儿尿’的,可别装作啥事儿没有哈。”

薛姨妈也在一旁笑着搭话:“这笑话啊,不在它本身好不好笑,只要跟当下的场景对上,那就能让人乐起来。”

说着又击起鼓来。

那些小丫头们只想听凤姐儿讲笑话,于是就悄悄跟女先儿说好了,以咳嗽声当作暗号。

没一会儿,这暗号梅花传到了凤姐儿手里,小丫头们赶紧故意咳嗽起来,女先儿听到咳嗽声,就停下了。

大家见状,都一起笑着说道:“这下可把她给‘逮’着啦。快把酒喝了,再讲个更逗的笑话,可别把人笑得肚子疼死咯。”

凤姐儿思索片刻,脸上浮现出笑意,说道:“有这么一家人,正好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家老小聚在一起赏灯喝酒,那场面,可真是热闹得不得了。有祖奶奶、太奶奶、奶奶,还有媳妇、孙媳妇、重孙媳妇,以及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一堆数也数不清的孙子,还有孙女儿、侄孙女儿、外孙女儿、侄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哎呀呀,那场面,别提多热闹!”

众人听她这么绘声绘色地说着,早就忍不住笑出了声,纷纷说道:“听她这贫嘴的,又不知道在编排谁呢!”

尤氏笑着打趣道:“你要是敢招惹我,我可就撕你的嘴!”

凤姐儿立马站起身来,一边拍手一边笑着说:“我辛辛苦苦地在这儿说,你们还这么不配合,那我不说了。”

贾母笑着催促道:“你说你说,后来怎么样了?”

凤姐儿又想了想,笑着说道:“后来啊,大家就围坐成一屋子,热热闹闹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然后就散了。”

大家见凤姐儿一脸严肃地说完,没有再讲别的,都呆呆地等着她继续说,只觉得这番话干巴巴的,没什么趣味。

史湘云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

凤姐儿笑着说道:“那我再讲一个正月十五的事儿。有好多人抬着一个像房子那么大的炮仗往城外走,准备去放,引得上万人跟着去看热闹。有个性子急的人等不及了,就偷偷拿香把炮仗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大家哄堂大笑,然后就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就抱怨卖炮仗的,说这炮仗扎得不结实,还没等放呢就散了。”

史湘云问道:“难道他没听见响吗?”

凤姐儿说:“这人是个聋子。”

大家听了,仔细一想,都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接着又想起之前那个没讲完的故事,就问凤姐儿:“刚才那个故事怎么样了?也该讲完呀。”

凤姐儿一拍桌子,说道:“哎呀,真啰嗦!到了第二天就是十六号了,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我看大家忙着收拾东西都乱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上后面的事儿。”

大家听了,又都笑了起来。凤姐儿笑着说:“外面都四更天了,依我看,老祖宗也累了,咱们也该像‘聋子放炮仗——散了’啦。”

尤氏等人用手帕捂着嘴,笑得前仰后合,指着凤姐儿说:“这丫头可真会耍贫嘴。”

贾母笑着说:“这凤丫头真是越来越贫嘴了。”

一边说着,一边吩咐道:“她提到炮仗了,那咱们就把烟火放了吧,解解酒。”

贾蓉听闻后,赶忙出去,领着小厮们在院子里架起了屏风,把烟火摆放、悬挂得整整齐齐。这些烟火都是各地进贡来的,虽说个头不算大,但制作得极为精巧,各种故事图案应有尽有,还夹杂着各式各样的花炮。

林黛玉身体娇弱、气息柔绵,受不了那“毕毕剥剥”的鞭炮声,贾母便把她搂在怀里。

薛姨妈则搂着史湘云。

史湘云笑着说:“我可不怕这声音。”

宝钗等人打趣道:“她呀,就爱自己放大炮仗,怎么会怕这个呢!”

王夫人把宝玉揽进了自己怀里。凤姐儿故作委屈地说:“咱们可没人疼喽。”

尤氏笑着回应:“有我呢,我来搂着你。也不嫌害臊,这会儿又撒起娇来了。一听到放炮仗,就跟吃了蜜蜂屎似的兴奋,今儿个又这么轻狂。”

凤姐儿笑着说:“等散了场,咱们到园子里放去。我放炮仗的技术,比那些小厮们还强呢。”

说话间,外面一种接一种地放起了烟火,接着又放了许多诸如“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小爆竹,这才放完。

随后,又让小戏子们打了一回“莲花落”,往台上撒了满满的钱,让那些孩子们在台上抢钱取乐。

到了上汤的时候,贾母说道:“这夜还长着呢,感觉有点饿了。”

凤姐儿赶忙回答:“有准备好的鸭子肉粥。”

贾母说:“我想吃点清淡的。”

凤姐儿又连忙说:“还有用枣儿熬的粳米粥,是给太太们吃斋准备的。”

贾母笑着说:“不是油腻的,就是甜的。”

凤姐儿再次急忙说道:“还有杏仁茶,不过可能也有点甜。”

贾母说:“这个倒还算凑合。”

说着,便让人撤去剩下的残席,在外面重新摆上了各种精致的小菜。大家随意吃了些,又用了漱口茶,这才散去。

十七日清晨,贾家人又前往宁国府行礼。礼毕后,众人协助整理宗祠,将祖先的画像收存妥当,这才返回荣国府。

当天,薛姨妈家设宴请吃年酒。接下来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十八日便是赖大家,十九日便是宁府赖升家,二十日便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便是单大良家,二十二日便是吴新登家。

这些宴请,贾母有时出席,有时缺席。有时她兴致高昂,一直等到宴席结束、众人散去才回家;有时她兴致不高,半日或一时便回来了。面对各路亲友的宴请邀请,贾母一概以怕拘束为由推脱不去,宴席上的迎来送往,自有邢夫人、王夫人和凤姐儿三人负责打理。就连宝玉,除了去王子腾家外,其余的宴请也都不参加,只说是要留下来陪贾母解闷。

所以倒是那些家中仆从辈分的人家来请,贾母觉得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时,才会高兴地前往逛逛。闲言不提。

当下,元宵节已经过去,要想知道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