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1 / 2)

却说贾雨村急忙转身望去,发现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昔日同僚、一同被革职的张如圭。

张如圭本是此地人士,被革职后一直赋闲在家。最近他得知朝廷准备重新起用旧官员的消息,便开始四处打点关系、寻找门路。恰好此时遇到了雨村,便连忙向他道贺。

两人寒暄行礼后,张如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雨村,雨村听后自然十分高兴,匆匆交谈了几句后,便各自道别回家。

冷子兴听闻此言,连忙给雨村出主意,让他去拜托如海,再通过如海的关系去都中找贾政帮忙。雨村心领神会,告别冷子兴后回到住处,急忙翻找邸报(《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又称“邸抄”)确认消息的真实性。

第二天,雨村亲自与如海商议此事。

如海说:“真是天赐良机,因为我的妻子去世,京城中的岳母挂念小女无人照顾和教育,之前已经派了男女仆人乘坐船只来接,只是因为小女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所以还没有启程。现在我正想着,以前蒙受您的教导之恩,还未报答,遇到这样的机会,哪有不尽心报答的道理!请您放心,我已经预先做好了安排,写好了一封推荐信,转托给我的内兄务必周全协助,才能稍尽我的一点诚意。至于所需费用等事宜,我在给内兄的信中已经写清楚了,也不用劳烦您多费心了。”

雨村一边作揖,一边连声道谢,接着又问:“不知您的亲戚大人现在担任什么职务?只怕我行事草率,不敢贸然前往京城打扰。”

如海笑着说:“要是说到我的亲戚,和您是同族,他是荣公的孙子。我的大内兄现在承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名叫贾赦,字恩侯;二内兄名叫贾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他为人谦恭厚道,很有祖父的遗风,不是那种养尊处优、轻薄浮躁的官员,所以我才写信拜托他。不然的话,不但会玷污了您的清誉,就是我自己也不屑于这样做。”

雨村听了,心里这才相信了昨天冷子兴所说的话,于是又向如海道谢。如海接着说:“我已经选定了下月初二这一天,让小女进京,您正好可以同路前往,岂不是两全其美?”

雨村连连点头听从,心中十分得意。如海于是准备礼物并为雨村饯行,雨村一一接受了。

女学生林黛玉刚病愈不久,内心本不愿离开父亲远行;但她的外祖母坚持要她去,并且林如海也劝说:“你父亲已年近五十,没有再娶的念头;加之你身体多病,年纪又小,上面没有亲生母亲教养,姐妹们,正好能减轻我的牵挂和忧虑,怎么反倒说不去?”

黛玉听后,才含泪拜别父亲,随后与奶妈以及荣府的几位老妇人一起乘船离去。而贾雨村则有另一只船,带着两个小童,顺路伴随林黛玉同行。

多日后,雨村一行人抵达京城,踏入了繁华的神京。他先整理好自己的衣帽,带上小仆人,手持作为宗侄身份的名帖,前往荣国府门前投递。

这时,贾政已经事先读了妹夫的来信,连忙请他进来相见。一见之下,贾雨村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而贾政本身又极为赏识读书人,礼遇贤能之士,乐于帮助弱小、解救危难,颇有祖上之风。加之此次拜访还承载着妹夫的推荐之意,因此贾政对雨村的款待尤为特别,不遗余力地在朝中为他周旋。

到了上奏推荐的时候,贾政轻而易举地为雨村谋得了一个等待官职空缺的机会。不出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的空缺出现,雨村便顺利补缺,向贾政道别后,选了个吉日上任去了。此事暂且不提。

话说那日,黛玉舍弃船只踏上陆地之时,荣国府早已派遣了轿子和装载行李的车辆在那里恭候多时。黛玉常常听母亲提及,她的外祖母家与众不同。即便是近日所见的那几个三等仆人,也已显得颇为气派,更何况现在即将踏入这个家门。因此,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时刻谨慎,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怕被人嘲笑。

自坐上轿子进入城中后,她从纱窗向外窥望,只见街道繁华,人口稠密,与别处截然不同。又行进了一段时间,忽然看见街北矗立着两个大石狮子,以及一座装饰着兽头的大门,门前坐着十几个穿着华丽服饰的人。

正门紧闭不开,只有东西两侧的角门有人进出。正门之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赫然写着“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心想:这应该是外祖母长兄的家了。

想到这里,她又继续向西行,没走多远,便看到同样装饰的三间大门,这才是荣国府。他们没有从正门进入,而是走了西侧的角门。

轿夫们抬着轿子走了大约一箭之地,在即将转弯的地方停下,退出了。后面的婆子们已经下了轿,快步赶了上来。随后,三四个衣着整洁、年约十七八岁的小厮走上前来,重新抬起轿子,婆子们则步行跟随,来到一扇垂花门前停下。小厮们退出后,婆子们上前打起轿帘,搀扶黛玉下了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走进了垂花门。只见两边是环绕的走廊,中间是穿堂,地上放着一个紫檀木架上镶嵌着大理石的大屏风。

绕过屏风,是一个小巧的三间客厅,客厅后面便是后院的正房大院。正面的五间上房都雕刻着精美的梁柱和图案。两边的游廊和厢房挂着各种鹦鹉、画眉等鸟笼。

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着鲜艳衣服的丫鬟,一看见他们来了,便笑着迎了上来,说道:“老太太刚才还在念叨,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到了。”

于是,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子,同时听到有人回报:“林姑娘到了!”

当黛玉走进房间时,她看到两个人搀扶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迎面走来,黛玉立刻意识到这就是她的外祖母。

正当她准备行礼拜见时,外祖母已经一把将她搂进了怀里,边哭边喊着“心肝儿肉”。

在场的丫鬟仆人们见状,无不掩面而泣,黛玉也跟着不停地流泪。

过了一会儿,在众人的劝解下,大家的情绪才渐渐平复,黛玉这才正式向外祖母行了礼。这位老太太就是冷子兴提到的史太君,也就是贾赦和贾政的母亲。

接着,贾母逐一向黛玉介绍道:“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妻子,珠大嫂子。”黛玉一一行礼问好。贾母又说:“去请几位姑娘过来吧,今天有远客到访,她们就不必去上学了。”众人应了一声,随即就有两个人去传话了。

不一会儿,只见三位奶妈和五六个丫鬟围绕着三位姐妹走了进来。

第一位姑娘身材适中,肌肤略显丰满,脸颊像刚摘下的荔枝般鲜嫩,鼻梁细腻如鹅脂,性情温柔沉默,看上去十分可亲。

第二位姑娘肩膀削瘦,腰肢纤细,身材修长,长着鸭蛋形的脸庞,眼睛明亮,眉毛细长,眼神灵动有神,文采斐然,看上去超凡脱俗。

第三位姑娘年纪尚小,身材还未长足。

她们三人头上的钗环和身上的裙袄,装饰都是一模一样的。

黛玉连忙起身迎上前去行礼,彼此相互认识之后,大家便坐下来。

丫鬟们随即奉上茶水。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黛玉的母亲如何生病,如何请医问药,以及如何去世的经过。这不禁又让贾母伤感起来,她说道:“我的这些儿女中,我最疼爱的就是你母亲。如今她却先我而去,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今天见到你,我怎么能不伤心!”

说着,贾母把黛玉搂在怀里,又开始抽泣起来。众人连忙上前劝慰解释,好不容易才让她稍微平静了一些。

大家看到林黛玉虽然年纪小,容貌娇嫩,但她的举止言谈却显得不凡,尽管身体看上去纤弱,似乎禁不起风吹,然而她流露出一种天然的超凡气质,由此可知她患有慢性病。

于是众人关切地问:“你平时吃什么药?怎么不及时治疗?”

林黛玉回答说:“我一直都是这样,从能吃东西开始就一直在吃药,直到现在也没停过;请过许多名医开方配药,但都不见效。记得我三岁那年,听说来了个癞头和尚,说要带我走,让我出家,我父母当然不肯。他又说:‘如果你们舍不得她,她的病一辈子也好不了。要想病好,除非从此以后永远不让她听到哭声,除了父母之外,所有外姓的亲戚朋友,一律不见,这样才能平安度过一生。’他疯疯癫癫地说了这些不靠谱的话,没人理会他。现在我还在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听后说:“正好,我这里也正在配制丸药。让他们多配一份给你就是了。”

话还没说完,就听见后院传来一阵阵笑声,有人说:“我来迟了,没来得及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黛玉心中诧异:“这里的人个个都屏息凝神,恭敬严肃,这位来的是谁,竟然如此放肆无礼?”

正思索间,只见一群媳妇、丫鬟簇拥着一个人,从后院门走了进来。

这个人的装扮与其他姐妹大不相同,色彩斑斓,光彩夺目,仿佛神仙妃子一般:头上梳着金丝八宝攒珠的发髻,插着朝阳五凤挂珠的钗子;脖子上戴着赤金盘螭的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的宫条,还有双衡比目的玫瑰佩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的大红洋缎窄褙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的石青银鼠褂;下身穿着翡翠撒花的洋绉裙。她长着一双丹凤眼,眼角微微上扬,两道柳叶眉也吊梢着;身材苗条,风姿绰约;面色白皙,带着春意却不露威严,嘴唇未动,笑声已先传来。

黛玉连忙起身迎接。贾母笑道:“你不认识她,她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南边的人管她叫‘辣子’,你就叫她‘凤辣子’好了。”

黛玉正愁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只见众姐妹都急忙告诉她:“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然不认识,但也曾听母亲提起过,大舅舅贾赦的儿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从小被当作男孩子教养,学名王熙凤。

黛玉赶紧带着笑容行礼,称呼她为“嫂子”。

熙凤拉着黛玉的手,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然后把她送回到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道:“天底下竟然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天才算见识到了!而且她这通身的气度,根本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一样。难怪老祖宗天天挂在嘴边,时刻不忘。只可惜我这妹妹命运这么苦,姑妈怎么就偏偏去世了!”

说着,便用手帕擦拭眼泪。

贾母笑道:“我刚觉得心里舒坦些,你又来招惹我!你妹妹远道而来,身体又弱,我刚才好不容易劝住了她,你就别再提那些伤心事了!”

熙凤听了,连忙收起悲伤,换上笑容说:“对对对!我一见到妹妹,心思就全在她身上了,又是高兴又是难过,竟然把老祖宗给忘了。真是该打,该打!”

说完,她又忙着拉起黛玉的手,问:“妹妹今年几岁了?上过学没有?现在在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念家里,想要什么吃的、玩的,尽管告诉我;丫鬟婆子们要是伺候得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接着,她又转头问那些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物品都搬进来了吗?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收拾两间下房,让她们去休息休息。”

说话时,已经摆上了茶果,王熙凤亲自端茶送果。

这时,二舅母问她:“这个月的月钱发完了没有?”

熙凤回答说:“月钱已经发完了。我刚才还带着人到后楼上去找缎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昨天太太说的那种,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其实也不打紧。”接着又说:“你应当随手拿两匹出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用,等晚上想起来再派人去拿,可别忘记了!”

熙凤道:“这我倒先想到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就会到,我已经预备好了,等太太回去过目后,就送过来。”

王夫人听后,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这时,茶点已经被撤下,贾母吩咐两位老嬷嬷领着林黛玉去拜见她的两位舅舅。

此时,大舅舅贾赦的妻子邢夫人连忙起身,笑着回答说:“我带外甥女过去,这样也方便些。”

贾母笑着说:“正是这样,你也去吧!就不用再回来了。”

邢夫人答应了一声,便带着林黛玉向王夫人告别,大家一直送到穿堂前。

穿过垂花门,早有众多小厮拉过来一辆装饰着翠色帷幔和青色绸缎的车子。邢夫人拉着林黛玉上了车,众婆子们放下车帘,然后命令小厮们抬起车子,拉到宽敞的地方,才套上温顺的骡子,出了西角门,往东绕过荣府的正门,进入一扇黑漆大门,到了仪门前才下车。

众小厮退下后,才打起车帘,邢夫人扶着林黛玉的手,走进院中。

黛玉心想,这里的房屋院落,一定是荣府花园中分隔出来的一部分。

穿过三重仪门,果然看见正房、厢房、游廊,都小巧别致,不像刚才那边那么高大华丽;而且院中随处可见树木山石。

不一会儿,她们进入正室,早有许多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和丫鬟迎了上来。邢夫人让林黛玉坐下,一面派人去外书房请贾赦。

过了一会儿,有人回来禀报说:“老爷说:‘近日身体不太好,见了姑娘彼此都会伤心,所以暂时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就如同在家里一样。姐妹们虽然笨拙,但大家在一起也能解闷。如果有什么委屈,只管说出来,不要见外’。”

黛玉连忙站起来,一一应承。

又坐了一会儿,便告辞要走。邢夫人再三挽留她吃过晚饭再走。

黛玉笑着回答说:“舅母疼爱赐饭,我本不应推辞,但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怕领了赐饭不去拜见不恭敬,改天再领也不迟。请舅母体谅!”

邢夫人听了,笑着说:“这倒是好主意。”

于是吩咐两三个嬷嬷用刚才的车子好好送林黛玉过去。于是林黛玉告辞。邢夫人送到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子远去,才转身回去。

当黛玉踏入荣府,从车上下来后,一群嬷嬷领着她向东转了个弯,穿过一道连接东西两厢的穿堂,再绕过朝南的大厅,来到仪门内的一个宽敞院落。

这里有五间气势恢宏的正房矗立中央,两侧厢房与鹿顶耳房错落有致,设计巧妙,四通八达,显得既轩昂又壮丽,与贾母所居之处大不相同。

黛玉立刻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内室正堂,一条宽阔的石板路直通大门之外。

步入堂屋,黛玉抬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悬挂于正中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赫然在目,下方则是一行小字,记录着某年月日皇帝赐予荣国公贾源的荣耀,旁边还钤有“万几宸翰之宝”的印章。

大紫檀木雕螭案上,摆放着一座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旁边是一幅描绘墨龙待漏随朝的巨幅画作。一侧陈列着金蜼彝,另一侧则是精致的玻璃盒。地面上,两排共十六张楠木交椅整齐排列。

此外,还有一副对联,用乌木制成联牌,上面镶嵌着錾刻的银色字迹,书写着: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大意为:宴席上珍宝光芒照耀如同日月交辉,大厅里华美的服饰绚烂仿佛烟霞灿烂。

书”(意思是:来自同乡的学弟、世袭东安郡王的穆莳恭敬地书写)。

原来,王夫人日常起居休息的地方,并不在这间正厅,而是在正厅东侧的三间偏房里。

于是一位老嬷嬷领着林黛玉走进了东边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