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星尘之网(2 / 2)

不到十分钟,白矮星区域的7个红色光点全部熄灭,控制台中央的数字“93”锐减到“84”。李三的指尖微微泛白,神经接驳端口的麻痒感愈发强烈——连续两场高强度的远程操控,让他的精神消耗巨大,但他没有停下的余地。霍格天体环状结构内侧的23颗宜居行星,才是真正的硬骨头,其中“熔核星”的凯恩不仅改造了行星环境,还打造了一支由十台“熔岩泰坦”组成的机甲部队,这将是猎杀行动中最凶险的一战。

“熔核星”的地表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暗红色的岩浆在地表的裂缝中流淌,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刺鼻气味。这颗行星的地核早已冷却,但持有者凯恩和他的4个同伴利用创世神系统的“能量转化”能力,将地核重新加热成熔融状态,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他们的基地建在一个直径10公里的金属穹顶内,穹顶由超硬合金制成,而在穹顶外侧,十台“熔岩泰坦”机甲正守卫着地核入口,每台机甲高60米,外壳覆盖着能抵御岩浆的超高温陶瓷,右臂搭载的“岩浆喷射炮”可喷射3000摄氏度的熔融岩石,左臂的“合金巨盾”能抵挡星舰主炮的攻击,这是凯恩用军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的战争机器,曾将一颗殖民星球的防御系统彻底摧毁。

“确认岩浆温度稳定在3000摄氏度,穹顶结构无异常。”凯恩的助手在通讯器中汇报,他正坐在“熔岩泰坦”首领机的驾驶舱内,看着屏幕上的武器制造进度——基地内的量子武器即将完工,只要再等两天,他就能带着机甲部队横扫霍格天体的其他持有者。“李三的纳米机器人就算能穿透大气层,也过不了机甲这关。”凯恩冷笑一声,抬手调整机甲的岩浆喷射参数,准备进行日常的防御演练。

突然,机甲的外部传感器传来警报——无数个绿色光点正顺着岩浆中的金属离子通道,像电流般穿过熔融岩石,朝着地核基地逼近。“是纳米机器人!启动岩浆喷射炮!”凯恩的指令刚下达,十台“熔岩泰坦”的右臂同时亮起炽红光芒,十道岩浆柱射向岩浆通道,试图将纳米机器人烧成焦炭。但纳米机器人已启动“分子级散热通道”,将温度稳定在零下170摄氏度,不仅没被岩浆摧毁,反而加速向机甲逼近,顺着机甲的关节缝隙钻进内部。

第一台“熔岩泰坦”的岩浆喷射炮突然失控,岩浆反向喷射,将机甲的右腿融化成铁水,重重地砸在岩浆中。“怎么回事?!”凯恩的怒吼在通讯频道中回荡,他让其他机甲启动“合金巨盾”,形成防御阵型,同时让基地内的同伴启动“岩浆操控”能力,试图将纳米机器人困在岩浆中。可纳米机器人早已分成两批,一批继续攻击机甲,另一批则穿透金属穹顶,涌入基地内部。

基地内的氧气浓度开始下降,凯恩的同伴们慌乱地启动应急供氧系统,却没发现纳米机器人已形成绿色雾团,将他们包围。“启动自毁程序!不能让李三得到量子武器!”凯恩咬牙下达指令,试图与纳米机器人同归于尽。但他的手指刚碰到自毁按钮,纳米机器人就顺着神经接驳线钻进他的体内,刺中他的大脑记忆中枢,让他瞬间失去所有与系统相关的记忆。驾驶舱内的屏幕逐渐变暗,“熔岩泰坦”首领机的岩浆喷射炮停止运转,外壳在岩浆的浸泡下逐渐腐蚀。

基地内的量子武器还没来得及启动,就被纳米机器人拆解成零件,而剩下的九台“熔岩泰坦”也相继失控,有的被岩浆吞噬,有的则在纳米机器人的攻击下解体。当最后一台机甲的反应堆发生爆炸时,整个地核基地陷入一片火海,凯恩和他的同伴们倒在地上,身体被岩浆逐渐覆盖,而纳米机器人则在完成任务后,顺着岩浆通道撤离,继续向其他目标进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霍格天体各个区域的红色光点不断消失:躲在星际尘埃云里的11个持有者,他们的“隐雾”机甲被纳米机器人的“暗物质探测仪”锁定,在绝对黑暗中遭袭,机甲的隐形涂层被腐蚀,最终在尘埃云的碰撞中解体;藏在气态巨行星光环中的9个持有者,他们的“冰晶猎手”机甲试图借助冰晶颗粒隐匿踪迹,却被纳米机器人借助反射信号定位,机甲的能源核心被破坏,最终坠入巨行星的大气层,烧成灰烬;甚至躲在黑洞视界边缘的2个“亡命之徒”,他们的“黑洞行者”机甲能在时空扭曲中穿梭,却被纳米机器人利用霍金辐射作为能量源,在视界边缘遭到突袭,机甲被黑洞引力拉扯成碎片。

最后一个目标艾琳娜躲在霍格天体核心的白矮星旁,她的“星骸女王”机甲是所有持有者中最强大的——机甲外壳由白矮星物质制成,能抵御超新星爆发的冲击,左臂的“恒星引力炮”可操控白矮星的引力,右臂的“星尘之刃”能切割任何已知物质,这是她用创世神系统的核心碎片改造的终极武器,曾仅凭一己之力摧毁过一支星际舰队。

“李三,你的纳米机器人确实厉害,但在白矮星的引力下,它们终将失效。”艾琳娜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到星核堡垒,她启动“恒星引力炮”,白矮星的引力场瞬间扭曲,试图将纳米机器人拉扯到白矮星表面,烧成基本粒子。但李三早已预判到她的行动,让纳米机器人启动“量子纠缠模式”,通过量子纠缠瞬间转移到机甲周围,避开引力拉扯。

“不可能!你怎么能操控量子纠缠?!”艾琳娜的声音充满了震惊,她立刻启动“星尘之刃”,无数道银色的光刃射向纳米机器人,试图将它们切割成碎片。可纳米机器人却灵活地避开光刃,顺着机甲的能源管道钻进内部,破坏机甲的操控系统。“星骸女王”的左臂突然失控,恒星引力炮反向运转,将机甲向白矮星拉扯。

“启动空间跳跃!”艾琳娜试图逃离,却发现机甲的空间系统已被纳米机器人破坏。她看着监控屏幕上不断逼近的绿色光点,眼中闪过一丝绝望,试图启动机甲的自毁程序,与白矮星同归于尽。但纳米机器人已钻进她的体内,刺中她的脑干,让她失去意识。最后一刻,“星骸女王”机甲被白矮星的引力彻底吞噬,在恒星表面激起一阵耀眼的光芒,像一颗短暂的超新星。

当代表艾琳娜的红色光点彻底熄灭时,控制台中央的数字终于定格在“0”。李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手指微微颤抖——连续十小时的高度集中,让他的身体濒临极限。他睁开眼,看着监控屏幕上的绿色光点从霍格天体向哈氏二号星系汇聚,那些纳米机器人正带着94个持有者的系统碎片,沿着“哈氏之眼”的引力轨迹飞向星核堡垒。

堡垒的观察窗缓缓开启,哈氏二号星系的恒星光芒洒进来,在李三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一场跨越2.3亿光年的葬礼。他抬手触摸冰冷的窗面,指尖的温度与窗外的宇宙真空形成鲜明对比——那些曾代表生命的红色光点,再也不会在霍格天体的星图上亮起,而他,成了创世神系统唯一的继承者

李三的指尖悬在创世神系统核心的虚拟界面前,幽紫的能量光晕在他指腹下流转,像被驯服的宇宙星云。星核堡垒的核心舱内一片寂静,只有量子反应堆的低鸣在空气中震荡,与“哈氏之眼”传来的引力波形成微妙的共振。成为唯一继承者的第三天,他终于敢直面这份重塑宇宙的力量——此前,他始终刻意回避系统核心的召唤,仿佛只要不触碰,那些死于纳米机器人下的94个灵魂就不会在记忆里灼烧。

“能量操控模块已激活,当前权限:创世级。”冰冷的机械音在虚拟空间回荡,李三的意识被拉入一片混沌的能量场中。这里没有时间流逝的痕迹,没有空间边界的限制,只有无穷无尽的粒子在无序碰撞,像宇宙大爆炸前的混沌状态。他试着抬起手,按照系统提示的“创世法则”,将散逸的粒子向掌心汇聚——没有复杂的指令,没有精密的计算,只是一个简单的“聚拢”念头,无数道淡金色的粒子流便如归巢的蜂群,朝着他的掌心涌来。

粒子在掌心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一颗核桃大小的能量球。它通体透亮,内部有细碎的光点在流动,像被困在水晶里的星尘。李三能清晰地“感知”到能量球的每一个粒子——它们带着宇宙最原始的悸动,渴望着稳定,渴望着成为某种“存在”。他本想将能量球驱散,却在触碰到它的瞬间,感受到了系统核心传来的信息:“创世能量体已生成,自转周期启动,周期时长:地球标准时72小时。”

“自转周期?”李三皱眉,意识退出虚拟空间,回到星核堡垒的驾驶舱。掌心的能量球依旧悬浮在那里,表面开始浮现出极细微的旋转纹路,像一颗被拨动的陀螺,以肉眼难辨的速度缓慢转动。他将能量球放在控制台的透明容器中,启动所有监测设备——量子光谱仪显示,能量球的粒子正以固定频率重组;引力探测器捕捉到它散发出的微弱引力波,如同初生恒星的“心跳”;而创世神1号数据库的屏幕上,正实时生成能量球的演化模型,一条淡蓝色的曲线预示着它72小时后的形态——一颗微型恒星。

接下来的三天,李三几乎没有离开控制台。他看着能量球的变化:第一天,它的体积膨胀到篮球大小,内部的光点开始凝聚成细小的光核,旋转速度加快,表面浮现出类似太阳耀斑的红色纹路;第二天,光核稳定下来,发出柔和的白光,能量球周围的空间出现轻微扭曲,将控制台旁的金属工具吸附到容器壁上;第三天清晨,能量球的自转突然加速,表面的纹路变成炽白的等离子流,容器的中子星合金壁开始发烫,量子光谱仪的数值瞬间飙升到峰值——李三立刻启动力场屏障,将能量球包裹在透明的引力罩中。

当地球标准时的72小时整到来时,能量球的自转骤然停止。下一秒,一道刺眼的白光冲破引力罩,瞬间照亮整个核心舱。李三下意识地闭上眼,却能通过系统的“宇宙感知”能力,清晰地“看到”能量球的变化:它在白光中剧烈膨胀,体积瞬间扩大到直径十米,内部的光核转化为致密的恒星内核,表面的等离子流以每秒三百公里的速度喷射,形成了稳定的恒星大气层——一颗微型恒星,就这样在星核堡垒的核心舱内诞生了。

恒星的光芒柔和却充满力量,将李三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缓缓睁开眼,看着悬浮在舱内的恒星,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震惊、敬畏,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核聚变模拟,不是天文望远镜里的遥远光点,而是他亲手创造的、真实存在的恒星。他伸出手,隔着十米的距离,仍能感受到恒星传来的温暖,那是氢核聚变成氦时释放的能量,是宇宙中最基础也最强大的力量。

“创世恒星已稳定,当前状态:主序星初期,预计寿命:10亿地球年。”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李三的意识再次与恒星连接。这一次,他能“听到”恒星内核的聚变声,像无数个微型炸弹在同步爆炸;能“看到”等离子流在恒星表面形成的对流层,像沸腾的金色海洋;还能“感知”到恒星散发出的引力场,正与星核堡垒的引力系统形成平衡,让这颗新生的恒星悬浮在舱内,不偏离分毫。

他突然想起了霍格天体的80亿颗恒星,想起了“哈氏之眼”周围燃烧的星辰——那些曾被他视为“背景”的天体,原来都是这样从混沌的能量中诞生,经历亿万年的演化,才成为照亮宇宙的灯塔。而他,凭借创世神系统的力量,只用72小时就完成了一颗恒星的诞生过程。这种“扮演上帝”的感觉,让他既兴奋又不安——他能创造恒星,是否也能摧毁星系?能赋予生命,是否也能轻易夺走?

李三决定将这颗恒星送出星核堡垒。他启动堡垒的外部发射舱,操控引力场将恒星包裹,缓慢地向舱门移动。当发射舱的闸门打开时,哈氏二号星系的星光涌入舱内,与新生恒星的光芒交织在一起。李三看着恒星逐渐飘离堡垒,像一颗被放飞的火种,在宇宙真空中缓缓远去。他启动量子望远镜,追踪着恒星的轨迹——它在“哈氏之眼”的引力场中调整方向,最终停留在一颗荒芜行星的轨道上,成为了这颗行星的“太阳”。

透过望远镜,李三看到那颗荒芜行星的变化:原本冰封的地表开始融化,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成大气层,干涸的河床中出现了液态水的痕迹。他知道,按照恒星的演化规律,再过几亿年,这颗行星或许会孕育出简单的生命,就像地球诞生之初那样。但他没有干预,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不想再像操控纳米机器人那样,主导一切的命运,只想让这颗亲手创造的恒星,按照宇宙的法则,自然地演化下去。

回到核心舱,控制台的屏幕上仍显示着恒星的实时数据。李三关闭了监测设备,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哈氏之眼”。黑洞的引力光依旧泛红,却在新生恒星的光芒下,多了一丝柔和。他突然明白,创世神系统赋予他的力量,不是为了杀戮,不是为了统治,而是为了理解——理解宇宙的诞生,理解生命的演化,理解自己在这无垠时空中的位置。

三天前,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猎人,在哈氏二号星系与霍格天体之间编织死亡之网;现在,他是见证新生的创造者,在宇宙的一角点燃了一缕星光。这种转变,让他心中的空虚逐渐被填满,那些关于杀戮的梦魇,似乎也在恒星的光芒中变得模糊。他知道,自己无法抹去过去的罪孽,但或许可以用这份创世的力量,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在荒芜的星系中创造新的恒星,为死寂的行星带来生机,让宇宙中多一些光明,少一些黑暗。

李三再次激活创世神系统的核心界面,这一次,他没有召唤纳米机器人,没有锁定任何目标,而是将意识沉入混沌的能量场中。他不再刻意控制粒子的汇聚,而是任由它们按照宇宙的法则自由碰撞、融合。很快,又一颗能量球在他的掌心形成,开始了属于它的自转周期。这一次,李三的脸上没有了恐惧,只有平静的期待——他期待着这颗能量球变成恒星的那一天,期待着看到它照亮另一颗荒芜的行星,期待着在哈氏二号星系中,种下更多的“火种”。

星核堡垒的观察窗外,新生的恒星仍在燃烧,而李三的意识,已随着混沌的能量,飞向了更遥远的宇宙。他知道,创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无数的星辰等待他去创造,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他去探索。而那些曾经的杀戮与痛苦,终将成为他成长的印记,提醒他珍惜每一次创造的机会,敬畏每一个生命的诞生。

在“哈氏之眼”的引力光与新生恒星的光芒交织中,李三闭上眼,嘴角露出了三年来第一个真正的微笑。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创世者”,不是毁灭的主宰,而是希望的播种者——用能量点燃星光,用星光照亮黑暗,用黑暗孕育新的生命,让宇宙在创造与演化中,永远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