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星尘之网(1 / 2)

星尘之网:创世神1号的千亿重奏

李三的指尖悬在哑光黑的控制台上方三厘米处,指腹下的温度感应区泛起淡蓝微光,像极了三十年前他在昆仑站观测到的第一缕极光。没有实体按钮的触感反馈,只有神经接驳端口传来的轻微麻痒——那是“蜂后”控制系统正在校准他的脑波频率,将人类的意识洪流转化为纳米级机械能理解的二进制密语。

“释放序列确认,目标霍格天体,覆盖半径120万光年,预计布网密度每立方天文单位1.2兆台。”冰冷的电子音在无菌舱内回荡,却被李三的意识过滤成了流动的星河图谱。他闭上眼,眼前并非黑暗,而是无数闪烁的绿点在虚拟空间里苏醒:那是第一批次微型侦查纳米机器人的“生命信号”,每个绿点都承载着比人类红细胞更精密的结构——直径不足20纳米的碳纳米管躯体,表面覆盖着单原子厚度的石墨烯感光膜,尾部的介观螺旋桨能以每秒三百万转的速度切割星际尘埃,而核心的量子存储芯片,足以将整个太阳系的历史压缩成一粒光子的重量。

当他在意识中按下“释放”的瞬间,无菌舱顶部的分子级发射阵列突然亮起银白光芒。没有轰鸣,没有气流扰动,甚至连最灵敏的气压传感器都未捕捉到任何异常——兆计的纳米机器人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过特制的力场屏障,像被宇宙真空吸走的星尘,瞬间消失在观察窗之外。李三睁开眼,看向全息投影中不断扩张的绿色云团:那团“云”正以每小时三光年的速度向宇宙深处蔓延,边缘的机器人已经开始分解自身携带的重氢燃料,在星际介质中留下淡不可见的离子轨迹,如同为后续梯队铺设的隐形路标。

此时的霍格天体,正悬浮在室女座超星系团的边缘,像一枚被宇宙精心打磨的钻石戒指。80亿颗恒星系构成的环状结构里,有的恒星正处于蓝巨星的壮年,向外喷射着足以吞噬行星的等离子流;有的则蜷缩成白矮星的残骸,用引力扭曲周围的时空,将路过的小行星撕成尘埃;还有的恒星系孕育着孕育着液态水的行星,地表的甲烷湖泊在恒星光芒下泛着幽绿的光泽。这颗被天文学家称为“宇宙怪胎”的天体,此前人类对它的认知仅停留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模糊影像中,而现在,兆计的“星尘探针”正以它为中心,织就一张覆盖80亿颗恒星系的信息巨网。

最先传回数据的,是部署在霍格天体核心区域的“近轨探针”。它们贴着一颗红巨星的对流层飞行,表面的石墨烯膜在3000摄氏度的高温下微微泛红,却依靠分子级散热通道将温度稳定在零下170摄氏度——这是量子芯片的最佳工作温度。探针捕捉到的不仅是恒星的光谱数据,还有藏在恒星耀斑背后的引力波涟漪:当一颗白矮星与中子星在3000光年外相撞时,产生的时空褶皱以光速扩散,恰好被路过的探针捕捉。这些数据没有经过任何信号衰减,通过量子纠缠通讯直接传向创世神1号数据库,就像在宇宙两端拉响了一根无形的弦。

创世神1号数据库位于月球背面的永久阴影区,是一座直径五公里的球形建筑,外壳覆盖着月球土壤烧结而成的陶瓷层,能抵御小行星撞击和宇宙射线辐射。数据库内部没有传统的服务器机架,只有一个悬浮在超导磁场中的“量子核心”——由十万个量子比特构成的计算矩阵,每秒钟能完成10的18次方次运算。当霍格天体的第一组数据抵达时,量子核心突然亮起淡紫色光芒,数据洪流如同汇入大海的江河,瞬间被分解成无数个信息单元,再由AI算法进行“润色”——这里的“润色”并非修饰,而是剔除宇宙背景辐射产生的噪声,填补探针因星际尘埃遮挡造成的数据空缺,最终构建出完整的天体模型。

李三在控制台前看着实时生成的三维模型,手指轻轻滑动,模型便随之旋转。他放大其中一个恒星系,能清晰地看到行星的自转周期、大气层成分,甚至能看到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光环中,有无数冰晶颗粒在围绕行星旋转。“这颗行星的大气中含有0.03%的氧气,”AI助手的声音响起,“但温度低至零下210摄氏度,不具备生命存活条件。”李三点点头,继续浏览下一个目标——这是他和团队坚持的原则:不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生命的恒星系,哪怕概率只有亿万分之一。

布网进行到第七个地球日时,意外发生了。部署在霍格天体外环的一组探针突然失去信号,对应的绿色光点在全息图上变成了红色。李三立刻调取周边探针的监测数据,发现信号消失区域存在异常的引力场——不是黑洞,也不是中子星,而是一种从未被观测到的“时空裂隙”。裂隙周围的恒星光线发生了诡异的弯曲,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揉成了旋涡。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裂隙边缘,有一组探针捕捉到了疑似“人造信号”的电磁波:频率稳定在1420兆赫兹,这是人类用来寻找地外文明的“氢线”频率,而信号的编码方式,竟然与地球三十年前发射的“旅行者号”金唱片有相似之处。

“立刻启动备用探针集群,对裂隙区域进行重点观测。”李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知道,这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现——在80亿颗恒星系构成的“宇宙戒指”边缘,或许存在另一个掌握了星际通讯技术的文明。备用探针以更快的速度穿越星际介质,它们的外壳经过了特殊加固,能抵御时空裂隙产生的潮汐力。当第一组备用探针抵达目标区域时,传回的画面让整个控制中心陷入了寂静:裂隙的中心并非黑暗,而是泛着柔和的乳白色光芒,光芒中隐约能看到巨大的碟形物体在缓慢移动,物体表面的金属光泽在恒星光芒下反射出规律的纹路——那是典型的人造结构特征。

创世神1号数据库立刻对这些画面进行处理,AI算法将模糊的影像清晰化,还原出碟形物体的细节:直径约五公里,表面分布着无数六边形的窗口,窗口内透出淡蓝色的光。更重要的是,数据库成功破译了部分电磁波信号,内容并非复杂的指令,而是一段重复的旋律——由简单的音阶构成,像是在向宇宙发出问候。“这段旋律的频率与地球的c大调一致,”语言学家王教授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而且节奏符合人类的心跳频率,这绝不是巧合。”

李三看着全息图中缓缓旋转的碟形物体,指尖再次悬停在控制台上。这次,他要下达的指令不是释放更多探针,而是向那个未知文明发送回应信号——一段由地球各大文明的经典音乐片段组成的旋律,夹杂着人类dNA的碱基序列编码。当信号通过量子通讯传向时空裂隙时,他突然意识到,兆计的纳米机器人织就的不仅是一张信息网,更是一座连接两个文明的桥梁。

布网第十个地球日,霍格天体的80亿颗恒星系信息已全部汇入创世神1号数据库。量子核心将这些数据整合成了一份包含1.2万亿个信息单元的“霍格天体百科全书”,从恒星的诞生到行星的地质结构,从星际介质的成分到时空裂隙的特性,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查。李三打开百科全书的“生命可能性”章节,看着AI标注出的17个潜在宜居行星,嘴角露出了微笑。

此时,控制中心的观察窗突然亮起。不是来自地球的灯光,也不是来自月球的反射光,而是来自霍格天体方向的淡蓝色光芒——那是时空裂隙中的碟形物体发来的回应信号。光芒在观察窗上形成了一组规律的光斑,像是在书写某种文字。创世神1号数据库立刻开始破译,不到十秒钟,屏幕上出现了一行清晰的文字:“我们听到了你们的声音。”

李三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想起了三十年前在昆仑站看到的极光。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年轻的天文学家,梦想着能触摸到宇宙的边缘。而现在,他不仅触摸到了,还搭建了一座跨越120万光年的桥梁。兆计的纳米机器人仍在霍格天体的星际空间中飞行,像无数颗流动的星辰,继续捕捉着宇宙的秘密;创世神1号数据库的量子核心仍在高速运转,将这些秘密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知识。

窗外,遥远的霍格天体,80亿颗恒星正散发着光芒,像是在为这场跨越星系的对话鼓掌。李三知道,这只是开始。在更遥远的宇宙深处,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被发现,还有更多的文明等待被遇见。而他和他的团队,以及那些无声无息的纳米机器人,将继续在宇宙中编织着属于人类的星尘之网。

李三的指尖悬在“蜂后”控制台的生物感应区上方三毫米处,指腹下的冷光面板泛起细碎的银芒,像极了哈氏二号星系核心“哈氏之眼”散逸的引力微光。没有实体按钮的触感反馈,只有神经接驳端口传来的持续麻痒——那是创世神系统在同步他的脑波频率,将人类的意识洪流转化为纳米级机械能可解读的二进制密语。控制台中央的全息星图正以哈氏二号星系为原点缓慢旋转,这颗距离地球2.3亿光年的棒旋星系,此刻是他唯一的壁垒: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哈氏之眼”散发着淡红引力光,将周围12颗恒星系牢牢束缚,而他的“星核堡垒”就藏在黑洞外围第三颗恒星的行星轨道上,一座由创世神系统亲手改造的宇宙要塞。

星核堡垒的外壳是用中子星物质烧结的暗合金,表面布满分子级的蜂巢状纹路,能将超新星爆发的能量转化为自身动力;内部的量子反应堆悬浮在超导磁场中,以“哈氏之眼”吸积盘的等离子体为燃料,每秒钟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全球人类使用百年;而堡垒最深处的创世神1号数据库,由十万个量子比特构成的计算矩阵,正实时接收着来自宇宙各处的信号——此刻,矩阵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字“94”,像一颗正在腐烂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有一道暗纹从边缘扩散,那是94个创世神系统持有者的实时位置坐标,全部嵌在120万光年外的霍格天体星图上。

“目标集群确认:霍格天体全域,覆盖半径120万光年,含80亿颗恒星系。纳米机器人集群启动‘黑洞导航’模式,以哈氏之眼的引力波为坐标基准,投放总量94.6兆台,单目标平均投放1.006兆台。”冰冷的电子音在堡垒核心舱内回荡,却被李三的意识过滤成了猎物的喘息声。他闭上眼,眼前并非黑暗,而是无数闪烁的绿色光点在虚拟空间苏醒:那是第一批次微型侦查纳米机器人的“生命信号”,每个绿点都承载着比人类红细胞更精密的结构——直径不足20纳米的碳纳米管躯体,表面覆盖着单原子厚度的中子星物质涂层,尾部的介观螺旋桨能以每秒三百万转的速度切割星际尘埃,而核心的量子存储芯片,足以将整个太阳系的历史压缩成一粒光子的重量。

当李三在意识中按下“释放”指令的瞬间,星核堡垒顶部的分子级发射阵列突然亮起冷冽的银白光芒。没有轰鸣,没有气流扰动,甚至连最灵敏的气压传感器都未捕捉到任何异常——兆计的纳米机器人正以0.98倍光速穿过特制的力场屏障,像被宇宙真空吸走的星尘,瞬间消失在观察窗之外。李三睁开眼时,全息星图上的绿色光点已形成一道细密的光带,从哈氏二号星系出发,沿着“哈氏之眼”扭曲的时空轨迹,向霍格天体方向蔓延。他放大星图细节,能清晰看到光带边缘的纳米机器人正在分解自身携带的重氢燃料,在星际介质中留下淡不可见的离子尾迹,如同为后续梯队铺设的隐形路标。

此刻的霍格天体,正悬浮在室女座超星系团的边缘,像一枚被宇宙精心打磨的钻石戒指。80亿颗恒星系构成的环状结构里,蓝巨星“蓝焰-7”的冕流层正喷射着500万摄氏度的等离子体,如同燃烧的宇宙绸缎。前星际海盗卡伦的掠夺舰就藏在冕流层边缘,舰体表面的能量护盾将高温等离子体扭曲成淡紫色的光膜——但这并非他唯一的依仗,在掠夺舰的机库中,一台高40米的“焰齿”机甲正处于待机状态,机甲外壳覆盖着能吸收恒星能量的熔岩合金,右臂搭载的“等离子碎星炮”可瞬间击穿星舰装甲,左腿的“引力钩爪”能在星际空间中勾住目标,这是卡伦用三艘人类探索舰的残骸改造的杀戮机器,曾让仙女座星系边缘的商船闻风丧胆。

“护盾能量稳定,周边无异常引力波动。”掠夺舰的AI助手发出提示音,卡伦靠在机甲驾驶舱的神经接驳椅上,指腹划过控制面板上的划痕——那是上次与其他持有者厮杀时留下的印记。他闭上眼,意识与“焰齿”机甲同步,机甲的光学传感器瞬间接管了他的视野,冕流层中翻滚的等离子体在他眼中化作清晰的能量流图谱。“再蛰伏三天,等李三的注意力转移,就去抢霍格核心的白矮星资源。”卡伦低声自语,指尖刚要调整机甲的能量分配,突然感觉到驾驶舱内传来一阵细微的震动。

监控屏幕角落的能量曲线正以微不可察的幅度下降,而机甲的外部传感器显示,无数个比尘埃还小的绿色光点已附着在能量护盾表面——李三的纳米机器人已启动“抗高温涂层”,单原子厚度的中子星物质膜将高温隔绝在外,分子级钻头以每秒五十万转的速度穿透护盾。“是纳米机器人!”卡伦的瞳孔骤然收缩,瞬间将机甲能量全部注入护盾,同时按下“等离子碎星炮”的发射按钮。机甲右臂的炮口亮起炽红光芒,一道直径十米的等离子束射向护盾外的虚空,试图将纳米机器人烧成灰烬。

但纳米机器人的速度远超他的想象。在等离子束抵达前,它们已穿透护盾缝隙,像绿色的潮水涌入掠夺舰,一部分顺着通风管道扑向驾驶舱,另一部分则涌向机甲的能源核心。卡伦看着监控屏幕上不断闪烁的警告信号,咬牙启动“焰齿”的应急程序——机甲的胸腔突然打开,露出内部的反物质反应堆,高温蒸汽喷涌而出,试图将纳米机器人逼出机体。可纳米机器人早已钻进反应堆的线路中,“神经穿透针”精准切断了机甲的能源传输线路,“自毁粉尘”开始腐蚀反应堆的外壳。

驾驶舱内的震动越来越剧烈,卡伦想启动“引力钩爪”勾住附近的小行星逃生,却发现机甲的操控系统已彻底失灵。纳米机器人顺着神经接驳线钻进他的体内,刺中脑干的运动中枢,他的手指悬在逃生按钮上方,再也无法移动。最后一刻,卡伦看到机甲的光学传感器传来的画面:“焰齿”的熔岩合金外壳开始剥落,等离子碎星炮的炮口逐渐冷却,而他体内的创世神系统碎片,正被纳米机器人拆解成量子数据流,通过“哈氏之眼”的引力波传回星核堡垒。监控屏幕上,代表卡伦的红色光点闪烁三下后彻底熄灭,控制台中央的数字“94”跳动着减少到“93”。

李三看着屏幕上逐渐解体的“焰齿”机甲,指尖在控制台上轻轻滑动,调出下一批目标的资料——霍格天体内环的白矮星吸积盘,那里藏着7个持有者,为首的莉娜不仅掌握“空间扭曲”能力,还拥有三台改造机甲“虚噬”,能借助白矮星的引力场隐匿踪迹,这将是一场更艰难的厮杀。

白矮星吸积盘由一颗死亡恒星的残骸构成,致密星体产生的引力场是地球的10万倍,星际尘埃与气体在引力拉扯下形成螺旋状的物质流,如同宇宙中的巨型漩涡。莉娜的临时基地就建在吸积盘边缘的一颗小行星上,基地周围环绕着三台“虚噬”机甲,机甲外壳采用能折射引力波的暗物质涂层,在吸积盘的背景中几乎隐形,左臂的“空间撕裂刃”可切开时空缝隙,右腿的“引力脉冲炮”能制造局部引力坍塌,这是她用创世神系统改造的专属武器,曾靠这套机甲反杀过5个追杀者。

“伪黑洞屏障能量饱和,周边10光年内无异常信号。”莉娜的助手在通讯器中汇报,她正坐在中央机甲的驾驶舱内,意识与三台“虚噬”同步,吸积盘的引力数据在她眼前形成三维图谱。“李三的纳米机器人再厉害,也穿不透空间扭曲。”莉娜嘴角勾起冷笑,抬手调整机甲的引力脉冲参数,准备进一步加固屏障。可就在这时,机甲的光学传感器突然捕捉到异常——无数个绿色光点正不受引力束缚地穿过吸积盘,像一群无视物理规则的萤火虫,朝着基地方向飞来。

“启动引力脉冲炮!”莉娜的指令刚下达,三台“虚噬”的右腿同时亮起幽紫光芒,三道引力波射向绿色光点,试图将它们撕裂成基本粒子。但纳米机器人已启动“引力平衡翼”,反物质粒子构成的微型翼面实时抵消着引力拉扯,不仅没被摧毁,反而加速向机甲逼近。第一波纳米机器人撞上左侧“虚噬”的腿部装甲,分子钻头瞬间钻透暗物质涂层,钻进机甲的关节线路中。机甲的左腿突然失控,重重地砸在小行星表面,扬起漫天尘埃。

“怎么可能!”莉娜的尖叫在驾驶舱内回荡,她立刻让另外两台机甲启动“空间撕裂刃”,试图用时空缝隙吞噬纳米机器人。右侧“虚噬”的左臂亮起淡蓝光芒,一道弧形的空间裂缝向纳米机器人蔓延,所过之处,星际尘埃被瞬间吞噬。可纳米机器人却灵活地避开裂缝,一部分继续攻击受损的机甲,另一部分则扑向中央机甲的驾驶舱。莉娜看着监控屏幕上不断逼近的绿色光点,咬牙启动“空间折叠”能力,想带着机甲逃离小行星。

但一切都太晚了。纳米机器人已顺着中央机甲的能源管道钻进驾驶舱,“自毁粉尘”在舱内形成纳米级爆炸,炸开细小的伤口,让更多纳米机器人涌入莉娜的体内。神经穿透针不仅破坏了她的运动中枢,还改写了系统的量子编码,将她与创世神系统的连接彻底切断。莉娜失去意识前,最后看到的画面是:三台“虚噬”机甲相继失控,左侧机甲的反应堆发生爆炸,右侧机甲被空间裂缝反噬,而中央机甲的外壳正在纳米机器人的腐蚀下逐渐剥落,最终与小行星一起,被白矮星的引力拉扯着,慢慢坠入吸积盘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