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分流井淤脉滞(2 / 2)

太阳渐渐升高,晨雾散去,寒风却依旧刺骨。小宋的媳妇带着孩子们送来热粥和咸菜,用保温桶装着,“大家快歇歇,喝点热粥暖身子!这粥是用新米煮的,香得很!” 孩子们围在井口旁,好奇地看着井底的动静,有的还帮着递工具,最小的孩子举着暖宝宝,非要塞给沈墨,“叔叔,暖手!”

分流孔的冻泥块用温姜水浇了三遍,终于化开,董晓把锈死的青铜筛网拆下来,换上新的,“新筛网的孔比原来的略大一点,既能拦泥沙,又不影响水流,还不容易堵!” 她再用细毛刷蘸着防冻膏,均匀地涂在分流孔内壁,“这样冬天就不会冻住泥块了。”

沈墨和小分队的成员一起编滤沙网,青木框拼得方正,青铜丝织得细密,“把这个嵌在沉沙槽上方,以后清淤只需要拆滤沙网,不用再抽整井的沉沙了。” 滤沙网嵌进井底后,沈墨握着星槎引探下去,杖尖的浊黄光渐渐散去,变成温润的七彩光,震颤也变得顺畅。

“董雅南,测脉气!” 沈墨喊道。

董雅南立刻把检测仪的探头伸进井口,屏幕上的数值快速攀升,从 38% 升到 76%,稳定下来,“沈哥!脉气恢复正常了!分流孔的水流也顺畅了,下游的灌溉渠已经开始进水了!”

大家坐在井边的避风处,喝着热粥,吃着咸菜,看着分流井里的水顺着六个分流孔汩汩流出,汇入下游的灌溉渠,岸边的冬小麦似乎瞬间舒展了叶片,泛出淡淡的绿。小宋兴奋地说:“沈师傅!这下好了!村民们的饮水井很快就能回升水位,冬麦田也能喝到水了!以后我们半个月就拆一次滤沙网清洗,再也不会堵成这样了!”

“支线节点的维护要更勤快,” 沈墨说,“转脉闸和分流井是转脉轮的‘前后哨’,只有这两个节点稳了,后面的脉气才能顺畅流通。砚枢组说的另外两个转脉闸,说不定也和对应的分流节点配套,我们接下来要顺着支线排查,把配套节点都找出来。”

下午,三人帮着小分队把井口周围的沉沙清理干净,又给井壁的青石板涂了层防水膏,防止渗水冻裂。离开时,夕阳为古运河支线镀上一层金红 —— 分流井的青石板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分流孔流出的水泛着淡青的脉气,灌溉渠里的水渐渐涨高,岸边的冬小麦在余晖中透着生机。小宋送了他们满满一袋新米和一罐咸菜,“带回去煮粥吃,这咸菜是自家腌的,配粥下饭!”

车驶离时,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分流井和灌溉渠,“沈哥,转脉轮会不会是‘转脉闸 + 分流井’的组合?那另外两个转脉闸,是不是也各有一个配套的分流节点?”

“很有可能。” 沈墨望着窗外,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在分流井和转脉闸之间轻轻流转,“天工坊设计的转脉轮,应该是‘一闸一井’的配套结构,控制一条支线的脉气分流。砚枢组刚发来消息,说古运河支线的末端还有个‘汇脉池’,可能是转脉轮的总节点,负责把三条支线的脉气汇流回主河道。”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汇脉池资料,“资料里说汇脉池里有块‘转脉核心石’,上面刻着完整的转脉轮符文,要是能找到这块石头,就能彻底弄清楚转脉轮的原理了。”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外的寒风渐渐平息,小桃树的防寒毡上凝着的白霜被夕阳晒化,变成细小的水珠。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恢复了平稳,在桌面上轻轻流淌,落在古运河支线的图纸上,分流井和转脉闸的位置泛着淡青的光,像两颗串联起来的星,指引着下一段排查的方向。

三人坐在桌旁,喝着热姜茶,吃着小宋送的新米粥,聊着分流井的修复细节,聊着接下来的支线排查计划。董晓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第四卷的第二页笔记:“一闸通,一井活,支线脉气始顺畅。转脉轮的脉络,正在一点点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