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扬的计划,要等到 2007 年嘉和股价跌到谷底时再动手,现在入股显然会多花不少钱。
“邹先生为什么会选我?” 李扬反问,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
“因为你的才华。” 邹文淮直视着李扬的眼睛,“嘉和现在就像一潭死水,需要有人来搅一搅了。这些年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有本事的都出去单干了,现在全靠以前的版权度日。我老了,折腾不动了,但又不甘心看着嘉和就这么垮掉。”
李扬沉默着,脑子里飞快地计算着利弊。现在入股虽然成本高,但能提前掌握话语权,避免两年后出现变数。而且邹文淮还在,有这位老掌舵人镇着,改革阻力会小很多。
“邹先生愿意出让多少股份?” 李扬终于开口,语气平静。
“在你来之前,我和几个大股东商量过了。” 邹文怀身体微微前倾,“我现在名下持有嘉和24.78% 的股份,我和他们共同出让 10% 给你。”
“10% 不够。” 李扬摇头,目光坚定,“想要做事,就得有足够的话语权。我需要 15%。”
“15%?” 邹文淮皱起眉,“那我名下的股份就不如你了,怕是镇不住那些老家伙。”
“邹先生是嘉和的灵魂,这点永远不会变。” 李扬语气诚恳,“我要的不是控制权,是改革的机会。15%,既能让我有足够的分量推动合作项目,又不会动摇您的地位。”
两人陷入了僵持,办公室里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
“13%。” 最终,邹文淮松了口,“我出让 8%,其他股东让出 5%,合计出让全部股份 13%。这样我还持有 16.78%,仍是第一大股东,你做第二大股东,如何?”
李扬沉吟片刻,伸出手:“成交。收购价按今天闭市的股价结算。”
邹文淮握住李扬的手,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没问题,今天嘉和在港股的收盘价是每股 3.2 港元,13% 的股份约合计 1.4 亿港币。”他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按下了一个号码,“阿 ken,你把准备好的意向合作协议打印两份送进来。”
不多时,阿 ken 就拿着两份打印好的协议走进来,放在桌上。邹文淮拿起笔,在协议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字。
李扬接过笔,在协议书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签完字,李扬将其中一份推回给邹文淮,语气认真地说:“邹先生,我回去后会尽快安排团队过来,和贵公司洽谈具体的合作细节,同时也会请审计公司来审核嘉和的现有资产,确保双方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邹文淮点了点头,将协议仔细收好:“理应如此,我会让公司的财务和法务全力配合。”
“留下来吃晚饭吧。” 邹文淮收起协议书,语气轻松了许多,“我叫上几个老朋友作陪,都是圈里的老人,正好给你介绍介绍。”
“下次一定。” 李扬起身告辞,“京都那边还有事,得赶回去处理。等合同签了,我再专门过来拜访。”
邹文淮知道李扬身兼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手头的事情定然不少,也就没有过多挽留,于是亲自送他们到电梯口。
“阿 ken,开车送李导他们去机场。” 邹文淮拍了拍李扬的肩膀,“嘉和以后就拜托你多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