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不如米(1 / 2)

一、东京军部的算计

东京军部大楼顶层,佐久间龙太郎的办公室里,皇宫飞檐在窗外隐约可见。这位日本陆军心理学专家已连轴工作十八小时,桌上堆叠着关于马飞飞的档案,那封《天下美食不如米,玩尽娇娥不如妻》的信件原件,被压在最显眼的位置。

“有意思,真有意思。”佐久间推了推金丝眼镜,指尖轻叩桌面。四十出头的他,头发梳得丝毫不乱,嘴角挂着淡得几乎看不见的微笑,若不是军装在身,倒更像位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

副官中村少佐立在一旁,额头沁出细汗。他太清楚佐久间的习惯——每当这位专家露出这般神情,必定有人要陷入麻烦。

“中村君,看看这封信。”佐久间忽然开口,声音轻柔得像在探讨俳句,“‘天下美食不如米,玩尽娇娥不如妻’,多朴素的价值观。”

中村面露困惑:“阁下,这不过是中国人的粗陋之语……”

“粗陋?”佐久间轻笑,拿起信走到窗前,“不,这是最致命的武器。我们的士兵在前线嚼着精米,念着家乡的妻子;后方国民节衣缩食,支撑这场战争。可这个马飞飞,一个抗日分子,却写出了所有日本人藏在心底的渴望。”

阳光落在信纸上,马飞飞的字迹遒劲有力。佐久间眼神骤然锐利:“立刻安排,把信全文登在《朝日新闻》头版,所有日占区的报纸、广播也同步发布。标题就用《抗日人士马飞飞致日本亲王公开信:天下美食不如米》。”

中村惊得瞪大眼:“阁下!这不是帮敌人宣传吗?”

佐久间转身,镜片后寒光闪烁:“心理学里有‘认知失调’一说,当行为和内心价值观相悖,人会承受巨大压力。我们要让每个日本人都看到,他们为之牺牲的‘圣战’,在中国人眼里,竟比不上一碗米饭、一位妻子。”

他将信轻放回桌:“更重要的是,这封信会让中国抗日组织内部起疑——马飞飞为何给敌人写信?他和日本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村恍然大悟,立刻立正敬礼:“阁下高明!我这就去办!”

佐久间望向窗外,东京的天空阴云密布,似有风暴将至。他低声自语:“马飞飞,你以为这封信能羞辱我们?不,你恰恰给了我们最锋利的刀。”

二、舆论风暴

三天后,《朝日新闻》头版刊登出马飞飞的亲笔信,标题醒目——《抗日人士的心声:天下美食不如米,玩尽娇娥不如妻》。报纸一经发行,整个日本社会瞬间沸腾。

东京银座的咖啡馆里,几位西装革履的商人放下报纸,面面相觑。

“说得实在啊……”年长商人叹息,“我儿子在前线两年没回家,就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嘘!小声点!”同伴紧张地扫视四周,“不过……再好的法国菜,也没家乡的饭团香。”

这样的对话在日本各地悄悄发生。前线战壕里,士兵们传看着报纸,有人悄悄抹泪;后方工厂中,女工们窃窃私语,“不如妻”三个字成了心照不宣的话题。

在中国日占区,局势更显复杂。上海《申报》被迫转载信件后,租界里的知识分子议论纷纷。

“马飞飞这是要向日本人示好?”一位教授皱着眉质疑。

“不见得。”戴圆框眼镜的女学生反驳,“这明明是讽刺日本人贪图享乐,不懂生活的根本!”

南京汪伪政府的官员们如临大敌。周佛海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指着报纸怒斥:“这是动摇人心的毒草!必须立刻查禁所有转载报纸!”

可禁令终究晚了一步。马飞飞的信像长了翅膀,传遍大江南北。更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军部内部也因此分裂——少壮派军官怒不可遏,认为是对皇军的侮辱;而些历经战火的老兵,却私下表示理解,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

裕仁彦亲王在皇宫里摔碎了珍藏的茶具,怒吼道:“八嘎!谁准他们登这封信的?佐久间那个疯子,我要他切腹!”

侍从官战战兢兢递上文件:“殿下,参谋本部认为……这是瓦解抗日分子士气的良机……”

裕仁彦一把扫落文件,眼中满是怒火:“良机?现在全日本都在说‘不如米’!士兵们都想家了!这叫良机?”他猛地转身,“立刻备机,我要亲自去荒岛,看着马飞飞被处决!”

三、重庆的反应

重庆黄山官邸,蒋介石正在书房批阅文件。侍卫长轻叩房门,送来一份电报和当天的《中央日报》。

“委座,戴局长急电,还有……这份报纸您或许想看看。”

蒋介石放下钢笔,先看电报,眉头渐渐舒展。可当他翻开报纸,看到马飞飞的信全文转载时,手指微微发颤。

“娘希匹……”他轻声念着,目光飘向窗外,“天下美食不如米……玩尽娇娥不如妻……”

侍卫长惊讶地发现,委员长的眼眶竟有些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