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333章 携胜北归,格局新定

第333章 携胜北归,格局新定(2 / 2)

徐庶亦是激动,深深一揖:“主公扬威南海,平定交州,此乃不世之功!庶等在后方能略尽绵力,与有荣焉!何谈辛苦!”

众人见过礼,林凡被簇拥着,如同英雄般迎入竟陵城。城内更是万人空巷,欢呼声此起彼伏,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林凡骑在马上,向道路两旁的民众挥手致意,他能感受到那汹涌澎湃的民心与支持,这便是他最大的底气所在。

回到阔别已久的军师府,一切依旧井然有序,只是气氛中多了几分蒸蒸日上的蓬勃之气。简单的接风洗尘之后,林凡立刻与徐庶、墨衡等人进入了密室,开始听取更详细的汇报并商议后续大计。

徐庶首先全面汇报了竟陵、新野在此期间的发展情况:新政推行深入,粮食再度丰收,府库更加充盈;工坊规模扩大,产出倍增;招募流民、训练新兵的工作从未停止,竟陵的总兵力(含各地驻军)已悄然突破五万,且装备、训练远胜往昔;与荆襄、益州乃至北方的商贸往来更加密切,积累了巨额财富。

“主公,如今我竟陵,北倚襄樊之固,南拥交州之利,西慑巴蜀之门,东望吴会之野。带甲数万,粮秣如山,民心归附,贤才景从。”徐庶总结道,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振奋,“纵览天下,已是一方不可忽视之雄主!”

林凡点了点头,这些都在意料之中,是竟陵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他更关心的是外部环境的细节。

墨衡接着汇报了“暗羽”关于曹、孙、刘三方最新动向的补充情报,尤其是曹操可能的南侵准备,以及刘备加速图谋益州的细节。

“主公,曹操若来,必是雷霆万钧之势。孙权态度暧昧,不可不防。刘备若得益州,则西线压力倍增。如今之势,看似我方强盛,实则危机四伏。”徐庶面露忧色。

林凡沉吟片刻,缓缓道:“元直所虑,亦是事实。然,危机之中,亦藏机遇。曹操欲来,我便严阵以待,叫他再来一次赤壁之败!孙权猜忌,我便示之以强,通之以商,让其不敢轻举妄动。至于刘备图益州……”他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他若成功,则其力分散,需同时应对汉中张鲁、益州本土势力以及我竟陵之压力,未必是坏事。他若失败,则困守荆南一隅,更不足惧。”

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手指重点在几个位置:“当下之要务,在于‘固本’与‘待时’!”

“第一,北境防务,交由高顺,全力备战,不容有失!东线水军,甘宁部需加紧操练新式战船,巡弋范围可适当东扩,向江东展示肌肉!”

“第二,交州方向,全力支持士元,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其初步整合,成为我之粮仓与利源!”

“第三,内部发展,不可松懈。新政需深化,工坊需革新,人才需广纳。尤其是格物院,我有些关于军械、农具的新想法,需他们加紧研制。”

“第四,对外,继续保持与刘备表面的和睦,商贸可适当放宽,麻痹其心。对孙权,遣使修好,重申共抗曹操之议,然底线必须坚守。”

“最后,”林凡目光锐利,“‘暗羽’需加大对曹操内部,尤其是其后勤、兵力调动情报的搜集,同时,设法在孙权与刘备之间,再埋下些不信任的种子!”

一系列清晰而果断的命令下达,为竟陵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内修德政,外备强兵,稳扎稳打,静待天时。

夜幕降临,喧嚣了一日的竟陵城渐渐安静下来。林凡再次独自登上城楼,俯瞰着这座他一手缔造并日益雄壮的城池。万家灯火如星辰般点缀在黑暗中,勾勒出安宁与繁华的轮廓。

与南征前相比,他的心境已然不同。少了几分筚路蓝缕的艰辛,多了几分执子天下的沉稳。疆域扩大了,实力增强了,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北方的曹操,东方的孙权,西方的刘备,乃至更遥远的凉州、中原,无数的英雄豪杰、谋臣猛将,都在这乱世的大潮中浮沉搏击。

他拿下交州,如同在平静(相对)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必将引起更大的风浪。未来的道路,注定更加艰险,也更加波澜壮阔。

“主公。”徐庶不知何时也登上了城楼,站在他身侧,“在看什么?”

“在看这天下。”林凡轻声道,目光仿佛穿透了漆黑的夜空,看到了北方许都的森严,看到了江东建业的猜疑,看到了江陵的急切,也看到了益州的暗流。“元直,你说,这乱世,最终会走向何方?”

徐庶默然片刻,缓缓道:“汉室倾颓,天命靡常。然,民心所向,即为天命所归。主公自新野而起,至今囊括荆南,威震南海,所行者,皆为民请命,为国纾难。庶相信,只要主公秉持此心,励精图治,这乱世终结之机,必在于我竟陵!”

林凡闻言,心中豪气顿生。他拍了拍冰冷的城墙垛口,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说得不错!民心即天命!曹操暴虐,孙权猜忌,刘备虽仁然势孤,这终结乱世、重铸乾坤之任,舍我其谁?!”

他转身,看向北方,目光如炬,仿佛与那位远在许都的乱世奸雄隔空对视。

“曹操……你便放马过来吧!这荆襄之地,这天下格局,早已因我林凡,不同以往了!”

在林凡携南征大胜之威北归,竟陵势力达到一个全新高度,而天下各方也因此番变局再度绷紧神经的背景下,戛然而止。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并非是结束,而是一场更大风暴来临前,短暂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