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南隅,有一处清幽宅院,白墙黛瓦,门前仅有数名甲士肃立把守,既显戒备,又不失一份静穆。
这里,便是昔日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软禁之所。
院内古柏参天,偶有雀鸟鸣叫,更衬得寂静非常。
这一日,晨曦微露,一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在数名便装侍卫的护卫下,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宅院门前。
车帘掀开,一身常服,仅以木簪束发的袁大山,缓步走了下来。
他摆手制止了欲要通传的守卫,独自一人,如同寻常访友般,走进了这座困居着绝世智者的小院。
“内心OS:袁大山看着院内简朴却洁净的陈设,心下暗忖:人才啊,还是顶尖的。杀了可惜,一直关着更是浪费。得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台“超级计算机”给格式化重装了,哪怕只发挥一半功能,也是血赚。”
诸葛亮正于书房内抚琴,琴音淙淙,初时平和,中段隐有滞涩纠缠之意,似心中块垒难消,末了却又渐归于一片空寂,仿佛已将世事看淡。
他听到门外细微的脚步声,琴音戛然而止。
抬头望去,只见袁大山已含笑立于门前。
“孔明先生,好雅兴。”
袁大山未经通传,自行步入,语气随意如同老友,目光却清澈而诚恳。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的布袍,躬身行礼:
“罪臣诸葛亮,参见陛下。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
礼数周全,却带着疏离。
“不必多礼,坐。”
袁大山自顾自在客位坐下,拿起案几上诸葛亮刚刚翻阅的一卷《九州舆图志》,“先生在此清修,可还习惯?若有短缺,尽管直言。”
“劳陛下挂心,一切安好。”
诸葛亮垂眸答道,心中却波澜微起。
他原以为袁大山会炫耀武功,或直接威逼利诱,却未料是如此平和的开场。
袁大山放下书卷,目光直视诸葛亮,开门见山:
“先生,朕今日来,非为问罪,亦非示恩。只想以这万里江山为卷,向先生请教一道难题——益州新附,地险民杂,南中诸部,时叛时服。
“先生曾治理蜀地多年,深谙其情,依你之见,当以何策,可使其长治久安,真正融入我华朝版图,令巴蜀百姓,共享太平?”
他没有空谈仁义,也没有强调武力,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具体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难题。
这态度,让诸葛亮微微动容。
“内心OS:袁大山看着诸葛亮沉吟的样子,知道有门儿。跟聪明人说话,就得直击要害,玩虚的没用。老子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听你背诵《出师表》。”
诸葛亮沉默片刻,并未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
“陛下横扫六合,天下一统,威加海内。何不效仿秦皇,以强兵镇之,以苛法驭之?岂不省心省力?”
袁大山笑了,摇了摇头:
“强兵可定乱,难服心;苛法可制暴,易生怨。朕要的,不是一块用铁链锁着的土地,而是一个能自主造血、能为帝国贡献力量的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