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筑城大业(2 / 2)

“很好!”袁大山眼睛一亮,“粮食是根本,药材是保障,这些硫磺硝石更是关键!下次可以带些我们晒的干菜、腌肉试试水。记住,安全第一!宁可不做,也不能暴露潜渊的位置和虚实。”

内心OS (袁大山):商业是血液!光靠自给自足不行,必须流通起来!盐和铁器是硬通货,能换来急需的物资。硫磺硝石……这可是未来的大杀器!周一木老成持重,让他负责商贸最稳妥。慢慢来,先在边缘地带建立信任,形成小循环。

最后,袁大山走向城外的田野。经过一冬的休整和初春的翻耕,大片新开垦的土地已经初具规模。田埂被修整得笔直,引水渠纵横交错,将琴山流下的溪水引向四方。许多青壮和妇孺正在田间忙碌,播种、覆土。

在一处田头,袁大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老农孙石头。他正蹲在地上,捧着一把新领到的麦种,眉头紧锁,嘴里念念叨叨。旁边站着几个年轻后生,脸上带着犹豫和不解。

“孙伯,怎么了?”袁大山走过去问道。

孙石头见是城主,连忙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满是沟壑,带着庄稼人特有的固执:“城主,您说这‘选种’,要挑饱满的、没虫眼的,俺懂!可这‘轮作’……好好的地,种了一季麦子,不让接着种,非要种豆子?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吗?地力……俺看这地肥着呢!”

袁大山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捻了捻,又示意孙石头也感受一下。“孙伯,您是老把式,您看这土,是不是比刚开出来那会儿,颜色浅了点,捏起来也没那么油润了?”

孙石头仔细捻了捻土,脸色微微一变。

“麦子耗地力厉害,连着种,地就‘累’瘦了,长不出好庄稼,还容易招虫害。”袁大山耐心解释,“种一季豆子,豆子的根瘤能养地,豆秆豆叶翻进地里也是好肥料。这叫‘休养’,让地缓口气。明年再种麦子,保管比今年长得更旺!您看那边划出来准备种豆子的地,是不是去年种过麦子的?”

孙石头顺着袁大山指的方向看去,又低头看看手里的土,沉默了半晌,最终闷闷地点了点头:“城主说的……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行,俺听您的!试试!”他转身对那几个后生挥挥手,“愣着干啥?按城主说的,这块地,种豆子!仔细点!”

内心OS (袁大山):农业是根基!吃饱肚子才有力气搞建设、练精兵!靠天吃饭的老经验要尊重,但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必须推广!轮作、选种、堆肥……一点一滴积累,才能保证粮食的稳定产出。孙石头这样的老农信服了,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夕阳西下,将潜渊城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辉。学堂里,白素雅领着孩子们唱着简单的歌谣,歌声稚嫩却充满希望;铁匠铺中,锻打的火花依旧飞溅,为这座城锻造着锋利的爪牙;南门的小集市安静下来,周一木正借着最后的天光记录着账目;田野里,辛勤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扛着农具踏上归途,谈论着新种下的希望。

袁大山站在初具规模的城墙上,俯瞰着这片在他和众人手中一点点改变的土地。耳边是夯土号子、读书声、打铁声、算盘声、农人的笑语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最动听的“筑城大业”交响乐。

内心OS (袁大山):(豪情与压力并存)教育在发芽,军工在淬火,商贸在萌芽,农业在深耕!这才是真正的筑城!每一步都艰难,但每一步都踏在实处!潜渊的根基,正在这汗水与智慧的交织中,一点点变得坚不可摧!路还长,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