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率驱动技术的初步成功,如同在阴霾的战争乌云中投下了一束璀璨的阳光,极大地振奋了整个“星火”计划乃至所有知情者的士气。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地球文明选择的这条“混沌包容”之路,蕴含着超越纯粹逻辑的、改变规则的无限潜力。
月球基地乃至后方地球,都沉浸在一片谨慎而热烈的乐观情绪中。然而,作为核心的陆凡及其团队,却丝毫不敢懈怠。成功的实验原型与能够跨越一千二百光年、执行未知任务的星际飞船之间,还横亘着巨大的工程学鸿沟。
“远航者”号的设计建造计划,被提升至最高优先级,代号“诺亚方舟·改”。巨大的船坞在月球背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建,来自地球、蓬莱商会、渊灵族、冰璃一族的资源和工程师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
设计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生存能力!”龙组的代表,一位肩扛将星的老将军敲着桌子,“一千二百光年,未知星域,潜在威胁!‘远航者’必须是一艘能够应对各种极端情况的堡垒!”
“但曲率泡的稳定性和规模直接受质量影响!”赵明宇据理力争,“过重的装甲和武器系统会急剧增加能量消耗,缩短航程,甚至可能导致曲率航行失败!我们必须在防御、火力与机动性之间找到平衡!”
“平衡?在未知的深空,生存就是唯一的平衡!”老将军毫不退让。
眼看讨论陷入僵局,陆凡敲了敲桌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诸位,我们建造的不是一艘纯粹的战争机器,也不是一艘脆弱的科考船。”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远航者’是地球文明伸向星海的第一根触须,是外交的使者,是探索的眼睛,也是在必要时能够自卫甚至反击的拳头。它的核心,应该是‘适应性’与‘成长性’。”
他调出“织法者”数据碎片中关于模块化设计和自演化结构的部分信息。
“我们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一个坚固的核心舱室,搭载必要的生命维持、曲率驱动核心和‘盖亚之心’连接节点。外部则采用可拆卸、可替换的功能模块——科研模块、防御模块、武器平台、资源采集模块……甚至,我们可以借鉴‘织法者’的逻辑编译技术和‘盖亚之心’的混沌算法,让飞船在航行过程中,能够根据环境反馈和获取的新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优化和‘进化’。”
这个构想超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预期,将飞船从冰冷的造物,提升到了近乎“生命体”的层次。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讨论,但这次,方向已经明确。
“妙啊!”苏文瑾眼睛发亮,“将‘盖亚之心’的网络延伸至飞船上,让飞船本身成为文明意志在星海中的载体和延伸!它的进化,就是我们文明道路的体现!”
“材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培育一种生物合金,”来自冰璃一族的一位材料学专家(他们对于极寒环境下物质形态有独特理解)提出设想,“融合活性细胞与金属特性,具备自我修复和有限度的形态改变能力。”
“能量系统,除了聚变核心,是否可以集成渊灵族的潮汐能转化符文?在某些特定引力场或能量富集星域,或许能补充能源。”蓬莱商会的符文大师也贡献思路。
在陆凡的引导下,一个前所未有的、融合了多文明技术精华的“活体飞船”设计方案逐渐清晰。“远航者”号,将不仅仅是一艘船,它将是地球文明“混沌包容”理念在物质层面的具象化,一个航行于星海间的、不断成长的小型文明堡垒。
建造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月球船坞日夜不息,灵纹的光芒、焊接的火花、奇异物低沉的嗡鸣交织成一曲宏大的星际交响乐。陆凡穿梭于各处,协调资源,解决技术冲突,时而还需要动用自身力量安抚某些过于活跃的“织法者”遗留组件,或者调和不同文明工程师因理念差异产生的摩擦。
就在“远航者”号龙骨初成,核心曲率引擎开始安装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的插曲打破了紧张的施工节奏。
负责监控“潮汐星路图”和深空信号的部门报告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个持续了许久的、来自“花园”文明的规律求救信号,突然中断了。
不是逐渐衰弱,也不是被干扰,而是毫无征兆地、彻底地消失了。仿佛宇宙中从未存在过那个微弱的、执着的呼唤。
这一变化立刻引起了最高级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