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无声的渗透(2 / 2)

在某场小众古典音乐鉴赏会上,一位谈吐不凡、对巴洛克时期音乐颇有研究的“年轻收藏家”,巧妙地与另一位评审专家、本身是资深乐迷的某位院士夫人搭上了话,从音乐聊到美学,再不经意间提及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未来趋势,相谈甚欢。

在一家需要特殊会员引荐才能进入的古籍修复工作室,一位对明清版本学有着惊人见解的“海外华人学者”,偶遇了同样醉心于此道的评审组成员、德高望重的文史专家,两人就一页宋版书的修复技艺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相见恨晚。

甚至在某位专家常去的围棋会所,一位棋力不俗、风格稳健的“投资人”,连续几天“恰好”与那位爱好围棋的专家对弈,棋局间闲聊时,对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见解,让专家也暗自点头。

所有这些“偶遇”的主角,容貌、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特质:学识渊博、谈吐得体、姿态谦逊,并且精准地切中了目标人物最感兴趣的专业或爱好领域。

他们如同最高明的猎手,耐心而隐蔽地接近目标,投其所好,润物无声。

这些行动,自然是查梁一的手笔。

他动用了手下那批“路子野、办事牢靠”的专业人士,这些人或许并非顶尖学者,但都是精通特定领域、善于察言观色、演技高超的精英。

他们严格按照查梁一制定的策略,只建立初步联系和好感,绝口不提“光辉”项目,更不涉及任何敏感话题。

王家的监视者散布在这些场合周围,但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再正常不过的学术交流、艺术鉴赏或休闲活动。

那些目标专家们,也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正在被“套路”,反而觉得遇到了知音,心情愉悦。

然而,几张无形的网,已经借着这些看似偶然的接触,悄无声息地撒向了“光辉”项目评审委员会的核心。

信任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合适的时机,便可悄然发芽,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整个项目的走向。

查梁一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听着手下陆续传来的“接触顺利”的汇报,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这种幕后运筹帷幄的感觉,比直接砸钱或者动用武力,更让他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

赵山河的点子,配上他查大少的人脉和资源,果然无往不利。

只是,他偶尔也会想起那个让他感到“心累”的聪明女人——林书薇。

那份源于肉体关系而产生的微妙联系,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时不时地牵动一下他纨绔外表下那点未曾完全泯灭的……或许可以称之为“责任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