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无声的渗透(1 / 2)

燕京西郊,一处掩映在竹林清泉间的建筑,门匾上只有两个苍劲的大字——“墨楼”。

这里并非普通的会所,而是一个门槛极高的学者俱乐部,成员多是学界泰斗或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寻常富豪连门都摸不着。氛围清静,是真正做学问的人躲避俗世喧嚣、交流思想的地方。

午后阳光透过竹帘,在铺着宣纸的长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阅览区内静悄悄的,只有书页翻动的细微声响。

材料学界泰斗吴敬琏教授正独自坐在靠窗的僻静位置,戴着老花镜,眉头紧锁地盯着摊开的一篇发表在《自然·材料》上的论文。

论文涉及一种新型能源材料的异质结界面问题,正是他近期研究的核心难点。他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嘴里喃喃自语,沉浸在复杂的理论推演中。

不知过了多久,他对面的空座上,悄然坐下了一位年轻男子。男子穿着合体的浅灰色休闲西装,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沉静。他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学术期刊,安静地翻阅着,并未打扰旁人。

片刻后,年轻男子似乎遇到了难题,轻轻叹了口气,用恰好能让对面听到的音量,低声自语了一句:“……这种非共格界面的电荷局域化效应,果然还是稳定性最大的挑战……”

他的声音不大,但用的术语极其专业,直接切中了吴敬琏正在苦思冥想的要害。

吴敬琏教授耳朵动了动,下意识地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皮,瞥了对方一眼。见是个陌生的年轻人,本想不予理会,但对方那句话像根小针,轻轻刺了一下他专注的思维。

年轻男子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目光,抬起头,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歉意和遇到知音的欣喜,主动压低声音搭话道:“老先生,不好意思,打扰您清静了。看到您也在关注这篇关于异质结界面的文章,正好我有个地方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种界面处,在偏压下的离子迁移和电荷重组路径,似乎与经典理论模型有些出入……”

他提出的问题不仅专业,角度更是刁钻,直接引向了吴敬琏思考中最纠结的几个关键点之一。

吴敬琏原本那点被打扰的不快,瞬间被熊熊燃烧的学术好奇心压过。他这个人,一辈子醉心学术,最受不了的就是遇到难题无人讨论。

他推了推老花镜,清了清嗓子,原本严肃的脸上甚至泛起一丝遇到可教之材的光彩:“年轻人,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界面缺陷态的能级分布和载流子寿命……”一旦打开话匣子,吴敬琏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从理论基础到最新实验进展,深入浅出,浑然忘了对方的陌生身份。

年轻男子听得极其专注,不时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追问,或者表示恍然大悟,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长者的尊敬。

他自称姓“林”,是海外某知名实验室归来的研究员,对国内材料学界的前沿动态十分感兴趣。两人一问一答,竟在这安静的阅览区里,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小型学术研讨。

一番深入的交流下来,吴敬琏对这个谦逊好学的“小林”印象颇佳。

临走时,两人甚至交换了加密的联系方式,约定日后有机会再探讨学术问题。对吴敬琏而言,这只是一次愉快的学术邂逅,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落入了一张精心编织的网中。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燕京不同的角落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