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四碗不同的汤
西关大街与金台驿街的十字路口,晨雾像一层薄纱裹着街面,四家胡辣汤店的招牌却已在晨光里透出暖光。东头 “李记” 的红漆木桌支在路边,桌腿沾着昨夜的露水,李建国围着洗得发白的围裙,正把刚熬好的胡辣汤舀进粗瓷碗 —— 汤勺沉下去,褐色的汤汁裹着胡椒粒翻滚,辛辣味混着蒸汽扑满脸颊,呛得人忍不住眯眼。竹竿上挂着的价签晃悠不停,“5 元 \/ 碗” 的字迹被油烟熏得发暗,像面褪色却倔强的红旗。
“老李,你这汤里咋连块牛肉渣都见不着?” 蹬三轮车的王师傅把车往路边一杵,搪瓷缸往桌上 “磕” 地一放,声响脆得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西头‘王记’才 7 块一碗,牛肉块大得能当菜吃,你这 5 块的汤,喝着像在嚼胡椒面!”
李建国的勺子在锅里搅出个漩涡,牛骨汤咕嘟着冒起褐色的泡泡,汤面上浮着几粒葱花。“我这是老河南周口的做法,靠的是胡椒、八角、桂皮熬出的底味,不是靠肉堆出来的虚头。” 他撸起袖子,胳膊上一道暗红色的烫伤疤露出来 —— 那是去年刚开张时,熬汤的铁锅溢了锅,沸汤泼在胳膊上烫的。为学这门手艺,他在周口老家的老店帮了半年工,没要一分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劈柴、熬汤,就为了摸清老汤的火候。
北头 “张记” 的玻璃门擦得锃亮,能照见路人的影子。张敏穿着浅粉色的围裙,正用银匙往碗里撒香菜,青瓷碗沿的金边在暖黄的灯光下闪着贵气。7 块钱一碗的汤面上漂着薄薄一层香油花,香得人直咽口水。桌角的扫码支付牌旁边,摆着本烫金封面的《顾客意见簿》,最新一页的字迹娟秀:“建议增加微辣选项,带孩子喝太辣了”,后面跟着张敏的回复,红笔写得工工整整:“已安排,明天就推出微辣版,感谢建议~”
南头 “赵记” 最是热闹,赵刚光着膀子在灶台前颠勺,古铜色的胳膊上汗珠亮晶晶的。辣椒油泼进汤里的 “滋啦” 声格外响亮,能传到街对面。“6 块钱一碗,送个荷包蛋!” 他嗓门大得像喇叭,“吃辣得配蛋,不然烧心!” 穿校服的学生们挤在塑料凳上,筷子敲着碗边催:“赵叔,多放两勺醋!再加点辣油!”
四家店像四块拼得严丝合缝的拼图,把路口的烟火气凑得满满当当。卖驴肉火烧的陈婶推着小车经过,看着四家店门口都排着队,忍不住笑出声:“去年这时候,这路口还是片空落落的工地,现在倒好,胡辣汤比豆浆油条还火,成了咱这儿的‘早餐 cbd’!” 她的目光在四家店的招牌上转了一圈,语气里带着点担忧:“就是冬天快到了,蔬菜、牛肉都要涨价,房租也得涨,你这 5 块一碗的汤,利润薄得像层窗户纸,就看谁能熬过这个冬天了。”
李建国的勺子顿了顿,滚烫的胡辣汤溅出几滴在煤炉上,瞬间凝成焦黑的小点。他望着锅里翻滚的汤,心里像被胡椒辣了一下 —— 陈婶说的是实话,他这 5 块钱的汤,除去成本,一天卖上百碗,也赚不了多少。冬天要是再涨价,老主顾会不会走?他不敢想。
第二节:降价的风波
霜降那天,冷空气裹着风刮到路口,“赵记” 的价签突然换成了红底白字的新牌,“胡辣汤 4 块 9,送油条一根” 的字样格外醒目。赵刚站在门口吆喝,嗓门比油锅炸油条的声响还大:“咱老百姓过日子,钱得省着花!4 块 9 喝好汤,还送根现炸的油条,划算!”
排队的人 “呼啦” 一下涌了过去,“李记” 的红漆木桌瞬间空出大半。李建国的儿子小李在灶台后急得直跺脚,手里的汤勺都快捏变形了:“爸!咱也降价吧!再这样下去,老主顾都跑光了,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他昨天刚去菜市场问过价,牛骨涨了两成,胡椒也贵了,再降价,就是赔本赚吆喝。
李建国没说话,从墙角的瓮里舀出一勺深褐色的豆瓣酱,往汤里撒了半勺。这酱是他用河南老家带来的干辣椒晒的,每天翻晒,足足晒了九十天,辣味里带着点回甘,是他汤里的 “秘密武器”。“咱这汤靠的是味道,不是价钱。” 他的手指在 “5 元 \/ 碗” 的价签上摩挲,字迹被油烟熏得发黑,“你爷当年在开封摆摊卖胡辣汤,三年没涨过价,靠的就是老主顾的信任,照样供我读完了大学。”
北头的 “张记” 也动了心思。张敏在玻璃柜里摆上了刚炸好的糖糕,金黄酥脆,买一碗胡辣汤就送一个。她还在美团上挂出了 “满 20 减 5” 的优惠券,穿西装的上班族们拿着手机扫码,有人说 “张记环境好,干净,贵点也值”,也有人皱着眉抱怨:“送的糖糕太甜,盖过了汤的辣味,不搭。”
西头的 “王记” 最沉得住气。王老板照旧慢悠悠地切着牛肉,每块都切得方方正正,大小均匀,扔进汤里时溅起的油花带着股傲气。“我的汤用的是牛棒骨熬的底,光汤底就得炖六个钟头,把骨头里的鲜味都炖出来,7 块钱一点都不贵。” 他的老主顾多是附近的退休老人,每天端着保温杯来打汤,喝的时候总要先抿一口,说:“这才是正经胡辣汤的醇厚味,不是靠味精堆出来的。”
降价风波的第三天,“赵记” 的队伍里突然起了争执。一个穿校服的女生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发白,她妈妈指着碗里的汤,声音尖利:“这是什么破胡辣汤?我闺女喝完就拉肚子!是不是用了过期的料?” 赵刚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抢过碗就往垃圾桶里倒,大声辩解:“不可能!我这汤都是当天熬的,料都是新鲜的!”
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前天我看见他往汤里兑自来水了,说这样能多熬几碗……” 议论声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散得满地都是。那天下午,“赵记” 的队伍明显短了,原本挤在门口的学生们,又慢慢挪回了 “李记” 和 “张记” 的门口。
李建国看着对面的赵刚蹲在台阶上抽烟,烟蒂在地上堆了一小堆,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他突然让小李盛了一碗刚熬好的胡辣汤,亲自端了过去。“尝尝我的,” 他的声音在风里有点涩,“咱做吃的,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汤里的料好不好,喝一口就知道。”
赵刚抬头看了他一眼,接过碗,抿了一口。辛辣味在舌尖散开,带着牛骨的鲜味,还有一丝淡淡的酱香。他的眼睛红了,低声说了句:“谢谢。”
第三节:秘方的较量
没过多久,“王记” 的牛肉胡辣汤突然在抖音上火了。王老板的女儿穿着旗袍,举着手机在店里直播,镜头里的牛骨堆得像座小山,熬汤的砂锅冒着滚滚热气,标题写着 “7 块钱喝出满碗肉,保定最实在的胡辣汤,不好喝不要钱!” 点赞量一夜之间破了万,年轻人抱着手机来打卡,把西头的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连附近小区的老人都来凑热闹,说 “要看看这网红胡辣汤到底啥样”。
“爸!咱也拍抖音吧!” 小李拿着手机,在李建国面前比划,“我看人家都拍熬汤的过程,说这叫‘透明厨房’,让顾客看着放心。” 他指着 “王记” 门口排到马路牙子的长队,急得直转圈:“再不想办法,咱的老主顾都要被他们抢光了!”
李建国的手指在灶台的裂缝里抠着煤渣,那道裂缝是他刚开张时,不小心把铁锅砸在灶台上弄出来的,后来用水泥补过,却还是留下了痕迹。他想起周口的老师傅说过的话:“胡辣汤的魂在汤里,不在镜头里。汤熬得好,不用吹,老主顾自然会来。” 可看着自家冷清的店面,他还是点了头:“拍可以,但不能瞎吹,咱汤里有啥就拍啥,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小李的第一条视频,拍的是李建国凌晨三点起床熬汤的样子。晨光还没透进来,厨房里只有煤炉的火光,李建国佝偻着背,往砂锅里加牛骨、放香料,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老派的舞。视频没加滤镜,没配花哨的音乐,只有熬汤的咕嘟声和李建国的喘气声,配文写着 “5 块钱的胡辣汤,熬了半辈子的手艺,都是实在料”。没成想,这条朴实的视频反而火了,评论区里有人说 “看老爷子的手法就知道是正经手艺,不是网红店能比的”,还有人认出来 “这是周口老李家的传人!我小时候在河南喝过他家的汤,味道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