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温暖日常(1 / 2)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梧桐树的新叶刚抽出嫩黄的芽,星尘网咖门口的风铃就被春风撞得叮当作响。周三下午三点,砚砚所在的双语幼儿园多功能厅里,“周末故事会”正进行到最热闹的环节——轮到砚砚上台分享,他攥着一本封皮画着埃菲尔铁塔的绘本,小皮鞋在台阶上顿了顿,突然回头朝台下挥了挥手。

台下第一排,王雪举着手机录像,旁边坐着特意请假赶来的许杰,两人都笑着朝他点头。珩珩则坐在小朋友中间,悄悄比了个“加油”的手势,恐龙造型的书包拉链没拉严,露出半截陆沉寄来的明信片——上面画着迷你铁塔,背面是陆沉歪歪扭扭的中文:“给我的小男子汉砚砚,祝你分享顺利”。

“今天我要讲的,是爸爸在法国的故事。”砚砚的声音不算大,但足够清晰,他翻开绘本,指着扉页上的全家福,“这是我爸爸,他在法国照顾爷爷,还要管公司,但他每天都会给我和哥哥发消息,每周五晚上都跟我们视频。”

小朋友们立刻举起小手,前排的朵朵抢着问:“砚砚,法国有恐龙吗?”砚砚认真地摇摇头,然后笑起来:“没有真恐龙,但有恐龙造型的笔记本,爸爸给我和哥哥寄了,上面还有埃菲尔铁塔的图案,特别酷!”

他翻到绘本里“巴黎街景”的页面,指尖划过画中的面包店:“爸爸说,法国的面包店早上会飘出黄油的香味,比血蹄叔叔烤的可颂还要香。有一次他开会迟到,就是因为帮我买恐龙形状的马卡龙,被堵在了路上。”

台下哄堂大笑,王雪的眼睛也湿了。她想起上周视频时,陆沉得意地展示手里的恐龙马卡龙,说“砚砚分享会肯定用得上”,没想到真被孩子记在了心里。许杰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小声说:“这孩子随陆沉,心思细。”

分享会结束后,砚砚被小朋友们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问着法国的事。珩珩走过去,自然地用法语跟几个外国小朋友解释:“Mon frère ai beauup le ée dhistoire naturelle de Paris, il y a des squelettes de dosaures.(我弟弟特别喜欢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那里有恐龙骨架。)”

负责法语教学的苏菲老师走过来,笑着对王雪和许杰说:“珩珩现在的法语流利度,已经赶上小学二年级水平了,上次学校的法语朗诵比赛,他拿了一等奖。砚砚虽然语速慢,但发音特别标准,这都是你们在家引导得好。”

王雪刚要开口,手机就震动起来,是陆沉发来的微信:“刚结束董事会,看到砚砚分享会的视频了,我儿子太帅了!明信片收到没?这次寄了带恐龙邮票的,砚砚肯定喜欢。”后面跟着一个骄傲的表情包。

此时的巴黎,陆沉正站在塞纳河畔的咖啡馆外,手里还攥着刚寄完明信片的回执。早上的董事会开了三个小时,讨论和上海公司的长期合作细节,他全程用中文和法语切换发言,皮埃尔在旁边悄悄竖大拇指:“陆总,您的法语进步比公司业绩还快。”

他笑着收起手机,面前的咖啡还冒着热气,杯垫上印着咖啡馆的地址——这是他特意选的,每次寄明信片都来这里,因为砚砚说“爸爸寄信的地方,要有好看的风景”。服务员端来打包好的马卡龙,是恐龙形状的,包装纸上印着“给珩珩和砚砚的礼物”。

“陆总,这是您要的合作协议初稿。”助理小陈快步走来,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许总那边已经看过了,她说明天上午十点(巴黎时间凌晨四点)跟您视频,敲定最后几个条款。”

陆沉接过文件,指尖划过“长期战略合作”的标题,心里满是踏实。半年前还在为“两地奔波”焦虑,现在却能从容地在董事会结束后,抽十分钟给孩子寄明信片——这一切都离不开许杰的支撑,还有那个“跨国协同”的方案。

第二天上午十点,上海的许杰办公室里,视频会议的屏幕上出现了陆沉和法国公司团队的身影。许杰穿着干练的白色西装,桌上摆着合作协议的中英文版本,旁边放着一杯热奶茶——是血蹄早上送来的,说“谈合作要暖着胃”。

“关于上海非遗与法国文创的联名项目,我们建议成立专门的工作组,上海这边负责非遗元素的挖掘,法国这边负责设计和生产,星尘网咖作为线下体验渠道,同步在两家公司的线上平台发售。”许杰点开PPT,上面是剪纸龙与埃菲尔铁塔结合的设计图,“这是上个月的销售数据,联名书签已经卖了3000套,反响远超预期。”

皮埃尔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眼里满是认可:“我们的设计师特别喜欢剪纸艺术,他们说这是‘有温度的设计’。长期合作的话,我们可以在巴黎开设体验店,让法国消费者也能接触到中国非遗文化。”

陆沉补充道:“我已经跟巴黎的商场谈好了,下个月就能敲定体验店的位置。许杰,上海公司那边如果需要法国的文创素材,随时跟我说,我亲自去文创市集挑。”

会议进行到一半,许杰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血蹄发来的照片:网咖的法国文化体验区里,新增了一个“联名产品展示柜”,里面摆着剪纸书签、恐龙笔记本,还有刚到的手工饰品,旁边围满了亲子家庭。配文:“体验区今天客流量破百,大家都在问什么时候出新联名款。”

许杰把照片投屏到会议屏幕上,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有线下场景,有用户基础,还有文化共鸣。”皮埃尔和法国团队的人都凑过来看,纷纷点头:“这样的联动太有意义了,我们全力支持。”

中午十二点,合作协议正式敲定,双方在视频里举杯——许杰举着奶茶,陆沉举着咖啡,皮埃尔举着红酒,画面里满是跨越国界的默契。挂了会议,许杰立刻给血蹄打电话:“合作谈成了!下个月巴黎体验店开业,咱们的文创产品要卖到法国去了!”

血蹄的声音在听筒里格外兴奋:“太好了!我这就把‘文创产品法国首发’的海报贴出去,保证吸引更多人来网咖!对了,周末搞个庆祝活动,我烤点可颂,再弄个法语歌唱比赛,珩珩和砚砚肯定能拿第一。”

同一时间,王雪的心理咨询工作室里,刚结束一场咨询。来访者林女士牵着6岁的儿子小宇,脸上的愁容消散了不少:“王老师,谢谢你,之前我总担心孩子不适应爸爸在国外的生活,现在知道该怎么跟他沟通了。”

王雪递过一杯温水,笑着说:“跨国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看得见的牵挂’,就像我跟你说的,每天固定时间和爸爸视频,让孩子给爸爸画一封信,这些小细节都能让他有安全感。”

林女士点点头,指着墙上的“跨国家庭适应”服务海报:“我就是看到这个海报才来的,没想到这么贴合我的情况。我身边还有几个朋友,也是老公在国外工作,我把你推荐给她们。”

这个新服务是王雪三个月前推出的。当时她遇到一个来访者,因为老公长期在国外,孩子出现了失眠、厌学的情况,她才意识到,有很多家庭和陆沉家一样,在“跨国生活”中遇到了困惑。于是她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出“亲子沟通技巧”“文化适应指南”,还邀请许杰和陆沉偶尔来做线上分享,没想到服务推出后,预约排到了一个月后。

“下周我们有个‘跨国家庭分享会’,邀请了陆沉先生线上分享,他会跟大家聊聊怎么在国外给孩子创造‘家的感觉’,你可以带朋友来听听。”王雪递过邀请函,上面印着温馨的家庭插画——正是珩珩画的“恐龙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