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李二男没有立刻睡觉。他坐在油灯下,小心翼翼地翻开《玉匣记》,用一块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着书页上的水汽。这本书,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产。父亲是个走方郎中,也懂些阴阳五行,临终前,将这本书交给他,说:“二男,命由天定,运由己造。这本书,能帮你趋吉避凶。”
从那以后,李二男就把这本书,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他相信,只要按照书上的指引去做,就能得到老天爷的眷顾。
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不信这些。那时候,他跟着一个老说书先生学艺,觉得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都是骗人的。直到有一次,他因为贪玩,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演出,结果那天下起了暴雨,其他同行都亏了本,只有他因为没去,躲过一劫。
从那以后,他就信了。
他开始研究黄历,学习择日,甚至自学了奇门遁甲。他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有规律可循。每一天,都有它的吉凶祸福;每一刻,都有它的气场流转。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在命运的河流中,找到最安全的航道。
他靠着这套“玄学生意经”,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还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在镇上买了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给女儿办了体面的嫁妆。街坊邻居都说他是“福气人”,但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福气,是老天爷给的,是黄道吉日安排的。
李二男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式。
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翻开黄历,看今天的“宜忌”。如果今天“宜出行”,他就会早早地收拾好行头,准备去说书。如果今天“忌动土”,他就会叮嘱妻子,不要打扫屋子,不要挪动家具。
家里修个水管,要选“成日”;换块玻璃,要挑“满日”;就连买菜,也要看当天的财神方位,往东走还是往西走。他有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天的计划,精确到时辰。
他的妻子早就习惯了。她知道,跟李二男讲道理是没用的,只能顺着他。她甚至学会了看黄历,会在他忘记的时候,提醒他:“今天‘忌嫁娶’,隔壁老王家的儿子结婚,咱们别去凑热闹。”
儿子李三男小时候,对此嗤之以鼻。他觉得父亲太迷信了,像个老古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发现,父亲的“迷信”,似乎真的有点用。每次考试前,父亲都会帮他选一个“文昌日”,让他在那个时辰复习。结果,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女儿李小花则完全相反。她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孩子,对父亲的那一套深恶痛绝。她觉得,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而不是被一本破书束缚。高中毕业后,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要去深圳打工。
李二男为此愁白了头发。但他没有强行阻拦,而是默默地为她算了一个最好的出发日子,写在一张红纸上,让她随身携带。
“服务区要选带‘木’字旁的,比如‘林海’、‘森源’,能补你命里缺的木气。”他再三强调。
李小花虽然不情愿,但拗不过父亲,只好收下了那张红纸。她没想到,这张纸,后来真的救了她一命。
神奇的是,李三男真的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还被保送了博士。
李小花在深圳一家公司做文员,不久后,竟被老板看中,两人结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街坊邻居都说:“李二男真是有福气啊!”
李二男只是笑笑,从不居功。
他说:“这不是我的福气,是老天爷给的,是黄道吉日安排的。”
他越发沉迷于“算”。
他的生活,被一张巨大的、由黄历编织的网牢牢罩住。
他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永远顺风顺水。
但,人生无常,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且看下一页。